历史上的奥匈帝国,是个军工业发达的的国家,有几家著名的兵工厂,其中斯柯达兵工厂以制造火炮驰名,奥匈军队装备的M1915型75毫米山炮,就是这家厂的一款精品。

斯柯达M1915型山炮设计非常成功,炮管后坐力系统为液压气动式,返回由弹簧辅助。炮闩为半自动横楔式,击发装置带有卡钩,以防止在关闭炮膛之前意外走火。M1915型山炮的炮管设计与众不同,它采用内外两层的炮管,内层炮管安装在重达95公斤的外部导向炮筒中。这种设计虽然增加了火炮的重量,但却提高了射击时的稳定性。该炮的瞄准系统为独立性的,与炮身不发生直接的接触,在进行瞄准时,只要操作瞄准具,而无需反复调整沉重的炮身。



在设计M1915型75毫米山炮时,斯柯达的技术人员还尽量减轻火炮的重量,因为奥匈帝国山脉众多,太重的火炮影响机动能力。M1915型75毫米山炮作战重量613公斤,炮管长1155毫米,炮口初速350米/秒,高低仰角-9~+50度,后坐距离390~990毫米,方向射界7度,使用的榴弹和榴霰弹分别重5.5、6.5公斤,最大射程7000米。

M1915型75毫米山炮性能优良,除了装备奥匈军队,还在其国家的军队中使用。德意志帝国陆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购买了不少M1915山炮,作为近距离支援火力



意大利在一战爆发后加入了协约国的阵营,因此在战争结束后缴获了大量M1915型75毫米山炮,由于该炮性能优良,意军将这些炮编入炮兵部队中使用,并命名为75/13型山地榴弹炮。1932年,意大利军方责成本国的兵工厂为75/13型研制了专用的M32型榴弹。这种炮弹比原先M1915型山炮使用的5.5公斤榴弹重,为6.35公斤,内装600克TNT炸药。新型M32型榴弹外形设计更合理,装药量又多,因此其射程更远,达到8250米。



1935年10月,意大利军队入侵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M1915型山炮随意军在东非作战。1936年7月24日,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派遣志愿军前往西班牙帮助国民军,于是M1915型75毫米山炮又参与了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军队手中的M1915型山炮参加了希腊战役、北非战役和东非战役。

1943年,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垮台,纳粹德国出兵占领了意大利北部,妄图阻挡盟军的进攻。在反对德军占领的意大利游击队中,拆卸后方便携带的M1915型75毫米山炮,成为其打击德军的利器。



久经战火考验、性能可靠、耐用皮实的斯柯达M1915型75毫米山炮,在二战结束后仍然在意大利军队中使用,直到五十年代后期才被新型火炮取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