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以为,油车最稳定、最靠谱,哪怕新能源再热,它也永远不会过时。
毕竟几十年车主基础摆在这,维修方便、技术成熟、开起来放心,这些优势很难被替代。
可真的是这样吗?或许不然!
因为不出5年,“持有油车的人”或将越来越难受!
这不是胡说,3大原因很真实…
首先,就是“燃油车的渗透率”正在不断减少。
譬如2019年那会儿,新能源车的市场占比还不到5%,基本属于“小众尝鲜”的阶段;
可到了2025年,这个数字直接干到了50%以上!
也就是说,你身边每卖出两台新车,其中就有一台是新能源车。
别觉得这和你没什么关系,反正自己又不买新能源车——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市场份额的变化,从来不只是“谁卖得多”这么简单。
它背后代表的是资源倾斜、服务重构、整个生态的重新洗牌。
过去燃油车一家独大,配套服务那是“应有尽有”:
加油站密集、维修店遍地、4S店扎堆,配件渠道也稳定且价格亲民。
可现在呢?
新能源崛起的同时,意味着另一头的“燃油车生态”,正在逐渐萎缩。
就拿2024年来说,这一年,全国一共有4419家4S店倒闭,其中93%是传统燃油品牌!
要知道,全国也不过3万多家4S店,一年就塌掉4000多家,你自己算算,再过五年,还能剩多少?
而这还只是“销售终端”的问题——
再往后修车呢?换零件呢?
很可能找配件、找人都费劲,价格还一涨再涨。
到那个时候,你不想换车都难,因为“继续开下去”的成本和麻烦,已经超过了换车本身。
其次,就是“政策限制”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说白了,以前很多人都觉得,限号、限行、限购,是北上广深那种超大城市,才需要头疼的事。
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
可现在再看,二线城市也慢慢开始“动手”了。
比如武汉,现在不少主干桥梁,比如长江大桥、江汉桥,已经对燃油车实施了工作日限行:
早上7点到晚上10点,只要是油车,不管你开什么排量、开什么品牌——统统“按尾号限行”。
单号日限双号、双号日限单号,甚至你尾号是字母的,也得按数字算——一点都不含糊。
有人说这是为了缓解拥堵,但真相远没这么简单。
因为从国家层面看,我们肩上还有个巨大的压力:“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国家已经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参考这个时间节点,不对油车做限制,肯定很大潮。
而且这还没完。
等国七标准正式落地,对油车的“排放要求”,也将大幅提高。
不少老车可能连年检都过不了,想继续开?
那就花钱去改造、去升级排放系统。
可问题是,这类改造不仅贵,而且没保障——有时候花几千块,不一定能换来一张“通行证”。
说到底,新车渗透率,影响的是燃油车维护、维修的问题;
而政策限制,是慢慢提高标准,淘汰一批“钉子车”,减少环保的压力。
最后,就是保值率会变得越来越低。
而且不是跌一点点,是结构性下跌——趋势已经摆在那儿了,挡不住的。
很多人以为,这只是因为车市价格战打得凶,新能源太卷,导致二手车不值钱。
但实际上,真正致命的,是认知变化+结构失衡。
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新车市场上,新能源的占比已经突破50%;
而二手市场,还在持续堆积着3亿多辆燃油车。
供需关系一下子就失衡了:
买的人越来越少,卖的人越来越多,这价格能不塌?
而且你别以为这只是“低端油车”的烦恼。
越贵的车,越尴尬。
因为当固态电池来了,电车不怕低温、不怕高负载,甚至智能驾驶比人还稳时——
那些花了四五十万买来的油车,不仅没有智能驾驶、配置也跟不上,怎么可能卖得上钱呢?
所以,别再用“油车保值率高”来安慰自己了。
当趋势反转,曾经的“铁律”,也会变成最先砸向你的“认知陷阱”。
总的来看就是,哪怕你今天依然坚定地站在油车阵营,也应该承认:它正在失去曾经的“舒适区”。
倒不是说现在就要放弃油车,而是提醒你——这场变化,不是靠“情怀”就能扛过去的。
说到底,五年、十年之后,你是主动选择转身,还是被现实推着走?
其实,现在就该想一想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