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电影,在北影节大放异彩,收割了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女主角奖…

它讲的似乎是鸡毛蒜皮的婚姻与家庭,但却拍出了汹涌的情绪,叠浪而来,山呼海啸——

《爱的暂停键》



一场派对上,女人看中了一个男人。

她觉得他外向,热情,开朗,有很多朋友。

几个月以来,女人去了所有男人可能去的地方,终于搭讪。





于是,如一切热恋般,他们像孩子般一起跳舞,扭动身体,亲吻。

女人离过婚,带着两个孩子,男人和这俩孩子相处得都很好。

一切快乐的事情,都降临在爱侣身上。









突然,镜头一转。

从几乎刚好第7分钟开始,进入七年之痒。

曾经的快乐,幻化成一地鸡毛。

是在嘈杂的超市,是刷不够钱的信用卡,是玩具到处乱放的四个孩子,是没写完的作业。

是请不起的保姆,是外出工作的他,和在家带娃的她。







关于家庭,孩子们都更偏爱父亲,因为父亲总买玩具给他们。



但他们却讨厌母亲,是因为母亲不好吗?

不,是因为母亲和他们有更多日常的相处,这必定意味着有一些约束,管教,甚至对抗…

男人因为缺席而得以豁免,女人却因为在场而承受更多。

缺席者获得情感红利,而在场者却需要承受关系的代价…



关于工作,丈夫鼓励她,甚至为她联系工作:你可以做很多事情,你行的,我知道这很艰难,但你试着站在远处看看积极的结果。

妻子却说:你总是站在远处,而我却一直被困在这里。





丈夫说:我回家待两周,这样你就可以工作了。

但是才两周,能做得了什么?

现代社会往往要求一个人超乎寻常地全身心投入工作,甚至割舍生活,才配获得更高的回报,无论男人女人。

这就导致,为了利益最大化,不得不做出一个人全职,一个人在家的选择。

但这样的选择,牺牲的往往是女性的利益。

同时,男人赚钱养家,多个更多接触外界,自我成长的机会,而女性则失去了机会,恶性循环…



而这个电影最妙的地方就在于,跨越这理论与应然之外,你能看到两个真实的人,不愿真正伤害对方,却又无力解决的拉扯与纠缠…

丈夫因为工作累得半死,真的不想和妻子讨论这些,倒头就在小阁楼睡了。

当妻子追问:我们不能聊聊吗?



丈夫累得:我得调整一下状态,我没办法说改变就改变…

那至少,要一块睡吧?妻子有些无力地哀求…





于是俩夫妻,就这么退在最偏的阁楼里睡着了,像两个最无措的人,最后什么都没谈…

要知道,人生大多数时候都做不到国产剧那样激烈的撕逼,杀伐决断总是少数时刻,生活大多数的常态,就是卡住,就是无力,无奈,无可奈何,却又不甘心…



更微妙的是,他们甚至开始讨厌彼此的快乐。

男人本义想分享外面的见闻,却被女人认为是炫耀。

女人只是想问几点回来,却被男人认为是束缚。

在钝刀磨肉,日渐激烈的争吵中,两人都渐渐逼出了那个可能自己都从未见过的自己:

原本开朗爱笑的女人,变得歇斯底里,朝丈夫大吼,逼问着要一个结果…

原本健谈善言的男人,变得沉默,回避,在妻子面前抓耳挠腮,却什么都说不出…



一个已经焦虑到了极点,不能接受等待,另一个已经达到了回避的最高境界,那就是我连我自己是怎么想的我都不知道…



如果说一开始的遇见,两个人就像小孩一样玩儿了起来,露出最童真的一面。

那么此刻的分裂,两人似乎也退行到了小孩,露出最本能的一面,一个哭着要糖,一个吓得说不出话。

镜头开始摇晃,就像两人岌岌可危的世界,背后是一无所知的孩子和崩塌的家…

家真的很小,小到连战争都是短刃相接,刀进刀出间,几乎不存在别的伤口,要伤就是重伤。





结果就是,暂时分开了。



分开后,女人租了一个小房子。

但她却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家,总是担心这个,担心那个…





而男人却直接设置了电话有事请留言…

男人在回避中,似乎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他选择忘掉这些事情,甚至和同事在咖啡馆里谈笑风生。

那一刻,你会觉得,有些男人因为没长出那样的触角,就可以不受那样的苦,安然无恙。

他只需要找到一个愿意付出爱的女人即可。

在这里我一度怀疑,为什么片中对男人的描写这么少,几乎不知道他心里怎么想的。

但也许,空白即答案,就是什么都没有想,就是空。





很不幸,女人却长出了这样的触角。

女人留在没有任何回音的地方,大喊大叫,试图听见哪怕对方一点点的回音。

喊叫之中,全是激烈的反刍。

曾经度过过任何困境的人,相信你在观影的时候,一定会被这一段表演打动。

你能看到一个人如何试图站起来,拼回自己,又裂开,又拼,又裂,又拼,又裂…

她真的很想收拾好房间,但她做不到,她真的很想和朋友聊天不聊这个,但她做不到,她真的很想开启工作,明明有自己的时间了,但她做不到…







她无法面对为什么丈夫变了,为什么生活走向了这个境地,自己是不是很失败,孩子又会不会照顾得好…

此刻,我不知道哪一个更幸运,是看见爱并承受爱的重量,还是看不见爱所以可以免受伤害。





有一段特别令人心疼。

她甚至过敏犯了,终于见到了丈夫。

她尝试过假装理性而权威地叮嘱丈夫要照顾好家里的琐事。

尝试过假装冷静地问丈夫什么时候有决定。

甚至当看到丈夫又支支吾吾的样子,知道好像为难他了,也不想让关系变得焦灼,于是尝试挤出笑脸,拿出画好的生日贺卡,送给丈夫…

这一刻是最揪心的,你知道她已经快要崩溃,但她依然拿出最后一点点的力气,像是给出善意,又有着一点点对对方的绑架,拼尽全力,擦亮了最后一根火柴…





结果却换不来一点温度,因为都没有力气了。

当看到丈夫焦灼无法脸纠结又沉默的样子,她彻底崩溃,开始扇自己巴掌…

我配不上你了吗?我就是屎,我一文不值!如果我去和那些打孩子的人一起去上心理课,你就会要我了吗?







当你看到一个人,真的尝试拿出自己所有的百般武艺,要什么都给什么,卑躬屈膝,甚至不惜贬损自己,却什么都求不到…

那一刻的绝望,无助,是扑面而来的…

当你把尊严与自我都割舍,当你把一切评判的标准都交给对方,那一定是会受伤的,当你自己也不要这些,对方几乎必然会伤你的心的…



甚至连一个告别都是刺痛的。

当丈夫回到咖啡厅,同事甚至一如往常地对窗外的妻子打招呼时,女人瞬间觉得,这个几步之遥的真实世界,离自己太远,太远了…

自己已经跌入头脑的漩涡,太深太久,竟然在大马路上,这样失控。

马路是拿来走路的,饭店是拿来吃饭的,地铁是拿来通行的,但此刻,所有都是拿来哭泣的。

泪水如潮,已经让人忘记了四季,天旋地转之间,现实与日常,竟然成为了完全可以抛掷的东西,我忘记了我自己…





当丈夫真正决定分开后,所有的恐惧,被瞬间唤醒。

这一个镜头,拍得特别特别好。

就是全在最开头那些甜蜜的瞬间,加上了一句男人的耳语:我要和你分开。

第一次拥吻时,我要和你分开,第一次尽兴地上床时,我要和你分开,第一次相拥着看报纸时,我要和你分开,第一次激动地拿出验孕棒时,我要和你分开…







一切面目全非,全都变了味…

怎样的分开最疼痛?那就是否定所有的过去,宁愿从未相遇。

可是,记忆无法篡改,人心竟然是肉做的…

但更悲凉的是,只有你自己守着这个记忆,其实此地早已无人…





因为害怕分开,所以可以割舍自我,割舍事业。

因为害怕分开,所以哪怕再累也要大揽独权所有家务事。





独揽的背后,是恐惧,是害怕丈夫不需要自己。

同时也是贬损,贬损丈夫一无所能,就该和自己在一块。

伤人伤己…

但这不是错,这是结。



结从哪里打下来呢?

当女人推门而入,回家,一切好像逐渐明晰起来。

母亲就像她一样吵闹,把人逼得一句话都说不出。

父亲早已抛弃了母亲,一家人跌入深渊。



从此她害怕被抛弃,她不愿再回到童年那一刻。

为此,宁愿丢掉工作,丢掉尊严,丢掉自我,哪怕贬损到扇自己耳光,也要保住自己千万千万不要回到那一刻,保住留在这个关系里…



听起来不可思议,甚至与常理违背是不是?但你知道,有的本能,是根深蒂固到可以战胜事实的,这就是执与结…



因为分离,对他们来说不只是分离,更是死亡,是消失,是连根拔起,是坠入深渊。

这就是这个电影最精彩的部分,你能看到往事与创伤,如何在一个人身上重叠,人是如何背负着往日的阴影活着的…

也只有进入这么深的关系,才能看见完整的不那么美好的自己,是控制,是焦虑,是回避,是卑微,是恐惧…

也只有一部足够好的电影,有这么多细碎又真实的日常,才足以让观众可以越过常识,达成对人物反常规甚至反道德的理解…





那这结,是怎么打开的?

在一个非常妙的地方。

当母亲又开始潮水般的怨怼,抱怨生活,抱怨父亲,抱怨女儿,甚至抱怨女人送的礼物不够贴心,并且拿出哥哥的好和她攀比时…

早就丢掉自我的她受不了了,她第一次为自己发声:我够好了!你从来都不相信我有好的一面,我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并不坏!



她终于第一次,捍卫了自己。

为了她所恐惧的分离,她一次一次把自己丟掷,认为自己一文不值。

在更贬损的人面前,她终于懂得稍微为自己捍卫一句:我真的没那么差。

我真的没那么差,所以,分离不是我的错,分离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别再责怪自己了。

同时,因为我真的没那么差,所以,我能承受分离,我已经不是童年的自己了,这次,我能承受。



而只有一段关系,在它能承受分开时,它才是一段健康的关系。

它才没那么多忍受,妥协,没有那么多超出承受范围的“为了你”“为了我”。

终于,女人蜷缩在咨询室里,睡着了,流出了眼泪。

此刻,她终于褪下层层沉重的战甲,她终于不用背负,分离的恐惧,要走的丈夫,和被贬损得一文不值的自己。

此刻,一切情感的漩涡原地消失…





回家后,她定定地看着镜中的自己,好陌生,又好熟悉。

好久没有这样,注视着赤裸的自己。



如果说上一次,是只有自己,好怕,那这一次,是还有自己,幸好。

也只有一个人真正拥有自己时,所有的关系才不会走形,不会带着寄生与沉重的依赖,自结开解。

此刻,如果说中文的《爱的暂停键》,还保留着关系的延续与否的期待与被动。

那么英文名可能才是它的精髓——《Loveable》,就是不管关系延续与否,我都有爱的能力…

那一双手,从来不是别人伸给你,是你伸给你自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