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
农业是世界头号“用水大户”,农业灌溉用水占全球用水总量的70%以上[1],当前全球农业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不可持续,正对土地和水资源造成巨大压力[2]。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导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干旱和洪涝灾害频发,加剧了农业水资源短缺和土地退化,使农业发展问题迫在眉睫。构建更具韧性的可持续农业体系对于打破气候变化与农业衰退的恶性循环、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与守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绿色和平的《节气的时差》研究报告发布会上,来自大理的民俗文化观察家、来自广州的可持续农产品消费者、来自北京的生态农业倡导者们聚在一起,提出了她们眼中,可持续食农领域帮助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与方法。
右滑围观圆圈讨论现场 © Greenpeace / Yan Tu
赵茜,传统市集研究项目液态市集发起人,前媒体人
市集作为农村与城市的桥梁,可以直接展示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既是经济交易场所,也是文化、情感与生态知识的展示平台。市集作为体验式学习场所的消失,使得城市人难以理解农产品与季节、气候的鲜活联系。我们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比如赶集,理解农产品背后的气候、文化逻辑,重建城市人与乡村生活的立体连接。
大理赶集 © 赵茜
●通过市集感受大理雨季
市集跟农业一样,靠天吃饭的特性特别明显。晴天出摊人多,雨天则明显减少。每年5-10月是大理的雨季,农民提到的“九黄雨”现象(收谷子前、八月十五后的持续降雨),会直接影响稻子生长,这会在集市中的农产品质量上体现出来。
●通过火把节理解农业智慧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五号左右,很多云南地区会过火把节。农民们用蒿枝、树皮、竹条等扎成大小不一的火把,用熊熊燃烧的火把驱寒驱虫,这一时节本地品种火把梨也进入了成熟期。火把节也被看作是很多生活习俗的时间分水岭:火把节后的降雨(农历7月20日左右)标志着很多野生菌子进入了食用安全期。
火把节/火把梨/火把节后集市上的菌子 © 赵茜
叶老师,长期关注环境议题的高校讲师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个人行动虽小但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实际参与种植、支持农户、自然教育等方式,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系,增强对生态问题的感知和行动力。
我希望人们以不同身份(消费者、教育者、邻居等)参与生态行动,不局限于单一角色,也可以为我们缓解气候焦虑,并在行动中找到共鸣和社群支持。
叶老师的天台“可食用花园” © 叶老师
●感受水稻收成与气候干旱的直接联系
疫情期间2022-2023年支持广西三生社区种植老品种水稻和鱼稻鸭共生的生态农业,尽管遭遇干旱导致减产,我仍坚持购买,鼓励农户继续生态种植。
●直接见证广州暴雨与荔枝绝收
2023年我通过预购的方式支持广州采用自然农法种植荔枝的农户,但因持续降雨导致荔枝绝收,我仍然选择不退钱,继续支持农户渡过难关;第二年我收获了同一棵树的甘甜的荔枝,它们对我意义非凡。
●我的天台是一片“可食用花园”
我独自在天台打造“可食用花园”,既美化环境又提供食物,并借此与邻居、物业沟通,减少阻力。通过朋友圈分享种植经验,与其他种植者交流,形成互助网络。
广西三生社区收获大米时 © 改锅
广州从化银林村,自然农法种植的荔枝 © 鹏程
孔令钰,食通社食农领域撰稿人
消费者可以通过选择支持生态农业,反思发展模式,关注农民的健康与收入,用消费行为推动公平可持续的农业体系。
●丑蔬果也值得被爱
非标准化的生态农产品(如形状不标准的黄瓜、硬皮西红柿)被超市拒收,难以进入主流销售渠道。我们应该接受食材本来的样子,并不精致的外表并不影响它们的营养和风味。
生态农场生产的形状不标准木瓜和黄瓜 © Barbara Veiga;Ivan Donchev / Greenpeace
参考资料
[1]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2020, 应对农业中的水资源挑战 https://www.fao.org/interactive/state-of-food-agriculture/2020/zh/
[2]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2021, 世界粮食和农业领域土地及水资源状况: 系统濒临极限, 摘要报告2021
https://www.uncclearn.org/wp-content/uploads/library/cb7654zh.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