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让人感觉痛苦,但没工作更让人感觉压力山大。更有不少失业者对于不上班感到羞耻。
因此一些失业者开始寻找假装上班的方法,从去图书馆到共享自习室,如今已经发展到了真正的公司,只不过是付费上班。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假装上班公司”,跳出的帖子往往充满荒诞感:“每天30元,体验摸鱼自由”“老板求你加班,你还能怼回去”……
“假装上班公司”
是噱头还是生意?
最近,全国各地突然冒出很多线下的“假装上班公司”,就连“招聘帖”的文案也几乎是同一个模板:
“如果你失业了,想瞒住家里人,可以来我这里假装上班。这边能提供工位,你可以在这里玩手机,我会定期巡视,让你有上班摸鱼的快感。我会假装给你布置工作,你可以用任何理由拒绝,并把方案摔在我的办公桌上。一天只需要××元,‘早10晚5’不用打卡,就算我求你加班,你也能头也不回地走掉。”
这些看似段子的服务,现实中却成了不少人的刚需。从西安到深圳,从私宅改造到连锁扩张,仅小红书平台相关话题浏览量就突破1400万次。
这类公司工位日租金为15-60元,包月费用约600-1500元。这些公司有的驻扎在写字楼,有的开进商场,发展迅猛的甚至开起了“连锁店”,从西安开到上海和深圳,看起来成本低廉,是易于复制的商业模式。
还有一些公司是由私宅改造的,客厅、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还提供饮水机、跑步机、午休床、电视、会议平板、激光打印机等设备,满足各类办公、学习需求,甚至能代开“实习证明”。
这些“假装上班公司”主要服务四类人群:失业者(需过渡性办公场地)、自由职业者(寻求效率与社交)、备考创业者(需低成本空间)、全职妈妈(逃离家庭干扰)。
一些网友看到这些帖子后自嘲:“我连去假装上班的30块钱都没有。”有人因此调侃,这些去假装上班的人都是“有钱的闲人”,真正没钱的人甚至都不配假装上班,因为连买工位的钱都不会有:“难道不是因为需要钱才会一直打工吗?”
但对于一些失业人士而言,“上班”主要是为了满足心理需求,因为他们实在无法心安理得地在家里待着,与其陷入自我怀疑,或者和怨气冲天的家人大眼瞪小眼,他们宁愿到一个虚拟的职场上付费上班,重新找回一种社会身份或归属感。即便骗不过别人,骗一骗自己也不赖。这就是所谓的“休息羞耻症”。
“休息羞耻症”,或许是当下最奇怪的时代症候。如果说付费上班是对现代人的一种道德驯化,那这些“假装上班公司”就是休息耻辱的具象化。
但看似荒诞的商业模式,实则踩中了社会痛点:2025年青年失业率超20%,而共享办公市场年增速达35%。
当“假装上班”成为刚需,它已从网络段子演变为年营收过亿的细分赛道。
为什么会有“休息羞耻症”?
最最有一名朋友目前也正在经历“休息羞耻症”,她现在还没正式提离职,但超标的工作内容和压力的工作环境已经让她感觉快要抑郁到受不了了。
然而当她想提离职,她又会犹豫目前还没找到下一家,中间存在空档期会不会不好;家里人一定会反对自己离职的……
于是在这样反复的纠结中一直离不成,又一直困扰着自己。
综合来看,其实“休息羞耻症”来源于四点:
1
职场环境的压力
近 45% 的打工人一请假就焦虑,担心被贴上 “不努力” 的标签。有大厂员工表示说:“领导不走我不敢走,同事都在加班,我休息会觉得对不起团队。” 这种氛围让休息成了 “奢侈品”。
而如果离职之后有空档期,下一家公司的HR入职面试时又会提问为什么会有空档期,似乎有空档期是一件很不齿的事情。
2025年互联网行业裁员率超15%,促使“假装上班”成过渡选择。
2
经济压力的传导
在二三线城市租房成本占收入40%,失业者日均开销需控制在30元以内。
因此一旦失业,身上背负的就变成了经济压力。
3
社会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年均工作超 2200 小时,远超德国的 1371 小时。从小被教育 “努力才能成功”,导致很多人认为休息是浪费时间。
68%的职场人认为“不忙碌=失败”,甚至90后平均每天工作时长比父辈多2.3小时。
同时,社交媒体也加剧了焦虑,72%的人会因刷到“同龄人成就”而产生休息负罪感。
4
个人心理的束缚
有人把 “员工” 角色当成唯一身份,担心休息会失去社会认同。
23 岁的陈女士初入职场,不敢请假怕给同事添麻烦,本质上是害怕被群体排斥。还有人陷入 “好学生心态”,追求完美人设,休息就像打破了某种规则。
“休息羞耻症”
能治吗?
为了“治好休息羞耻症”,这些“假装上班公司”就出现了。它们像一个压力缓冲地带,不满的、消极的、压抑的情绪都可以在这里得到释放。
有人获得安慰,是因为在这个公司听到一个“比自己更惨”的经历,或者从他人的人生中看到“再难总归会过去”。
失业似乎也被赋予了过多的含义。过去的失业只是失去一份工作,我在这里打工没打好,那就到别的厂去打工。
现在,失业被看作灾难,会改变整个家庭现状和所维持的繁华表象,一系列事情陷入死局。
1
心理调整是基础
心理咨询师建议,把休息看作必需品而非奢侈品。比如每天固定 30 分钟放松时间,从刷手机换成散步、冥想,逐步改变 “休息 = 浪费时间” 的认知。
北京某农场主本然,通过开放农场给失业者“假装上班”,让他们在自然中缓解焦虑,重拾生活节奏。
2
企业政策是关键
灵活的工作环境能帮助人平衡生活。部分企业尝试弹性工作制,如杭州某互联网公司允许员工自主选择办公地点和时间,员工压力指数下降 20%。
3
社会观念要转变
红网文章呼吁,重构休息的意义,把休息从 “为了更好工作” 的功利思维中解放出来。
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提到,休息应像 “安息日” 一样,没有目的,纯粹为了滋养身心。日本企业近年推行的 “无加班日”,以及德国的 “35 小时工作制”,都在逐步改变社会对休息的认知。
“假装上班公司” 的出现,本质是市场对 “休息羞耻症” 的回应。它既不是单纯的噱头,也非完美的解决方案,而是社会压力下的一种过渡形态。
要真正治愈 “休息羞耻症”,需要个人心理调整、企业政策支持和社会观念转变的共同作用。或许有一天,我们在面对下一任HR问话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存在的空档期,只是想好好休息,充充电。”
编辑:Selex
图文来源:新周刊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广东最生活出品,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