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了替刘备夺回妻子和徐州,也为了替夏侯惇报一箭之仇,亲率大军将吕布围困在下邳城,陈宫给吕布出了一条“妙计”:自己守城,让吕布到城外安营扎寨以成掎角之势,不管曹军攻击哪一方,另一方都可以击其侧背。
这条“妙计”被“布妻严氏”和貂蝉否决了,似乎也正是因为严氏和貂蝉的阻挠,这才导致了吕布兵败被擒,陈宫也因为宁死不降而被曹操斩杀。但是我们细看战场形势和相关史料,才发现布妻严氏和貂蝉是对的,陈宫确实不值得吕布信任,如果吕布真听了陈宫的话,可能会败得更快。
《三国演义》中陈宫的计谋是这样的:“曹操远来,势不能久。将军可以步骑出屯于外,宫将余众闭守于内;操若攻将军,宫引兵击其背;若来攻城,将军为救于后;不过旬日,操军食尽,可一鼓而破;此乃掎角之势也。”
布妻严氏的反对意见是这样的:““君委全城,捐妻子,孤军远出,倘一旦有变,妾岂得为将军之妻乎?”
陈宫一计不成再施一计:“近闻操军粮少,遣人往许都去取,早晚将至。将军可引精兵往断其粮道。此计大妙。”
严氏依然反对:“将军若出,陈宫、高顺安能坚守城池?倘有差失,悔无及矣!”
貂蝉的意见跟严氏相同,都是不赞同吕布轻率外出,其结果是吕布被妻妾“坑”了,在白门楼上,刘备和关羽救了骂曹的张辽,吕布求饶也没能保住性命。
按照演义小说的描述,吕布贪恋女色而不听智者之言才导致身死名灭,但史书记载却是另一个说法。
史书中的陈宫确实是向吕布献上了分兵与劫粮之计,其“妙处”也与小说描述的完全相同,但严氏的说法则是另一个版本,而且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将军自出断曹公粮道是也。宫、顺素不和,将军一出,宫、顺必不同心共城守也,如有蹉跌,将军当于何自立乎?愿将军谛计之,无为宫等所误也。昔曹氏待公台如赤子,犹舍而来。今将军厚公台不过于曹公,而欲委全城,捐妻子,孤军远出,若一旦有变,妾岂得为将军妻哉!”
《三国志》、《汉末英雄记》和《魏氏春秋》都明确记载了陈宫的“妙计”和严氏的反对意见,熟读三国史料的读者诸君,自然会发现严氏那番话有两个重点:其一,陈宫是个反复无常的叛逆;其二,陈宫和高顺不能同心协力。
陈宫和高顺为什么不和,那还得从建安元年六月郝萌在徐州下邳发动的那场叛乱说起:郝萌半夜哗变,吕布吓得衣未穿头未束,拉着严氏从厕所逃出并跑到高顺军营,高顺带兵弹压了郝萌,并审问出袁术是幕后主使,陈宫也是同谋:“时宫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觉之。布以宫大将,不问也。”
陈宫是个什么人,曹操清楚,荀彧也清楚,吕布尽管知道陈宫不是忠义之士,但是他当时为了稳定军心且没有谋士可用,也只能对陈宫既防且用。
陈宫参与了建安元年的郝萌之叛,那就是受袁术诱惑想另攀高枝,此前兴平元年陈宫受吕布诱惑要端曹操老窝,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搞笑的轮回。
陈宫兴平元年背叛曹操,跟吕伯奢儿子们被杀没有半点关系,时间也对不上号,陈宫叛曹投吕,在《三国志》卷七和卷十中均有明确记载,要不是荀彧和夏侯惇、程昱等人处变不惊,汉末三国历史就要改写了:“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潜迎吕布。荀彧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时太祖悉军攻陶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荀彧又与程昱计,使说范、东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
陈宫是曹操获取兖州的“功臣”,后来又想把兖州献给吕布,跟随吕布之后,又跟实力更强的袁术搭上关系,就想把吕布再卖个好价钱。
史书中的陈宫叛复无常,高顺对吕布忠心耿耿,两人自然不会同心协力守城,严氏跟随吕布多年,自然对其手下比较了解,熟读三国史料的读者诸君,对陈宫也会有不同于演义小说的评价。咱们即使仅以《三国演义》为依据,也会发现陈宫的“妙计”大大地不妙。
首先,我们都知道当时曹操的实力远在吕布之上,刘关张当时已经身在曹营,再加上曹营那些猛将,只要分出一半,就能将吕布擒斩,陈宫所谓的“击此彼应,击彼此应”完全是一厢情愿,即使陈宫不叛变,也会被曹军分割包围、
其次,当时正值天寒地冻,而且是在曹操大军合围之下,吕布分兵出城,曹操怎能任由他从容安营扎寨?如果曹军趁着吕布立足未稳而发起攻击,吕布如何抵挡?
第三,吕布放着坚固城池不守,却去旷野中以少敌多,万一被曹军分割开来,粮草如何接济?
第四,曹操惯会断人粮道,他的粮草岂是那么好劫的?后来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想借曹操之刀杀诸葛亮,想出的办法跟陈宫如出一辙,诸葛亮一眼就识破了:“公瑾令吾断粮者,实欲使曹操杀吾耳。操贼多谋,他平生惯断人粮道,今如何不以重兵提备?”
吕布之败,其实是败在袁术背信弃义,没有及时出兵来援,也败在部下反水,就连陈宫这个惯于反叛之人,也栽在了其他叛徒的手中:“太祖堑围之三月,上下离心,其将侯成、宋宪、魏续缚陈宫,将其众降。”
侯成、宋宪、魏续等人之所以绑缚陈宫,肯定是早就看他不顺眼了,这样看来,陈宫不是吕布的“救星”,而是吕布的“催命符”,他背叛曹操,对曹操来说,还真不是一件坏事。
《三国演义》尊刘贬曹,凡是反对曹操的就都会被写成好人,陈宫坚持反曹,所以就成了忠义之士,他的馊主意也成了“妙计”,但是史笔如铁,读者诸君慧眼如炬,大家把史料和小说结合起来看,对陈宫及其计策,又会作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