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当印巴在克什米尔实控线擦枪走火、导弹与无人机在边境密集交锋之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副总统万斯却在福克斯电视台轻描淡写地丢下一句话:“这场战争,本质上与美国无关。”如此直白冷漠,竟在全球舆论场掀起轩然大波。
据CNN 5月9日报道,万斯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美方不会卷入印巴冲突,这场冲突“超出美国掌控能力”,因此美方将仅限于“尝试劝说双方保持克制”,并“希望不会演变为更大规模的地区战争,甚至核冲突”。言下之意,美国不仅不会出兵,连基本的战略调停也打算点到为止。这样的表态,堪称是对所谓“全球领导责任”的公开抛弃。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外交姿态问题,而是暴露了美国全球战略正在发生质变。从阿富汗狼狈撤军,到如今对印巴冲突的“冷处理”,美国正一点点撕去其“世界警察”的伪装,露出赤裸裸的实用主义本性:不是“民主与秩序”的守护者,而是“只问利弊”的旁观者。
万斯的一番话,表面是战略克制,实则是战略抽离,是“特朗普主义”的又一次现实体现,不再对“与我无关”的国际事务承担责任,而是将其归类为“区域性内斗”,默许热战升级,静观火焰蔓延。
问题是,印巴的这场冲突,真的与美国“无关”吗?显然不是。首先,印度是“印太战略”的支柱国,美国将其列为关键对冲中国的盟友。从2016年起,美印军事合作持续升温,双边签署了一系列后勤支持、卫星情报、海军联合演训协议。如今印度与巴基斯坦发生剧烈冲突,若印度陷入长期战事,不仅将严重分散其战略资源,更将影响美国借印抗中的大棋局。
其次,克什米尔地区是南亚最敏感的火药桶,一旦战事失控,尤其出现战术核武器的使用,将对整个中东至东亚的战略稳定造成破坏。而美国自冷战以来就承担“防止核冲突”的全球责任,若印巴核态势失控,美国难辞其咎。万斯此时选择“撇清”,更像是政治上的逃避责任。
再次,如果印巴战争演变为长线冲突,将严重影响全球供应链和能源价格。别忘了,巴基斯坦与中国“一带一路”紧密绑定,瓜达尔港正是中巴经济走廊的核心枢纽。一旦战火波及中巴合作区,中东油运路线必将受扰,美欧市场也难幸免。因此,无论从区域影响还是全球布局,印巴战争都不可能与美国真正“无关”。
在美国选择“冷漠”之际,印巴战场却在急剧升温。据CNN报道,印巴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对峙已持续数周。印方指责巴基斯坦对其军事基地发动无人机与导弹袭击,巴方则否认,并反称其军队“击毙40至50名印度士兵、击落20多架无人机”。与此同时,印度军方罕见承认,对巴基斯坦境内的防空系统进行了打击。这是比口水战更严肃的军事升级,战争阴影已逼近实控线。
种种迹象表明,当前冲突早已突破“边境摩擦”的范畴,更接近一次“准宣战”行动。而特朗普政府的选择不是降温,而是“高挂免战牌”,在地缘政治高危区搞起了“战略收缩”。这不禁令人质疑:如果美国面对印巴核武器国家都无力施压,那它如何维系其全球霸权?如果它无法遏制一场可能点燃南亚的全面战争,那所谓的“自由世界领导地位”又在哪里?
万斯的表态或许还将带来一个更深远的副作用,鼓励其他国家效仿对抗。美国不干预,就等于默许。那伊朗、朝鲜、土耳其、以色列等地区强国是否也能仿效印巴,用军事手段处理地缘矛盾?长此以往,“联合国宪章”“国际秩序”这类外交辞令将彻底沦为废纸。
必须指出的是,美国的冷漠并不等于世界的冷静。印巴核竞赛本就处于临界状态,若再无人居中调停,形势极有可能滑向不可控的连锁反应。一旦克什米尔的炮火引爆南亚核局,最终将殃及的不止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还包括整个欧亚大陆,甚至全球金融与能源秩序。
如今,作为当前“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正选择在关键时刻“置身事外”,这是对全球责任的最大背弃。对外,美国正自毁信用;对内,美国也将因此失去长期积累的战略优势。印巴之战或许是第一张骨牌,一旦推倒,后果将远超万斯的“隔岸观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