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在中东硝烟未散的乱局中,伊朗与美国这对老冤家再度隔空对话。5月9日,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奇对外确认,伊朗已同意于5月11日,在阿曼举行与美国的第四轮间接谈判。至此,这场自2018年美国单方面撕毁伊核协议以来,最具分量的外交博弈,进入又一轮令人屏息的博弈回合。而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谈判”这两个字的字面意义,而是它背后隐藏的战略陷阱与复杂算计。



要知道,美伊谈判并非真正的“和解意愿”驱动,而是现实政治下的一场“技术性过招”。美国在特朗普新任期内,正忙于调整中东战略优先级,在试图摆脱“永远战争”的泥潭的同时,又必须维持地区威慑力。而伊朗,则在内外交困的压力下,试图以“有限谈判”换取“有限制裁缓解”。这种背景下的对话,不是为了建立互信,而是为了争取时间,争夺话语权,甚至可能只是为了一纸“可以对内交代的外交成果”。

美国看似放低身段,通过阿曼这个“中立代理人”展开间接磋商,实则仍掌控着议题主导权与节奏设定。从4月12日至今,三轮间接谈判在阿曼陆续展开,美方不断向伊朗抛出“解除部分制裁”作为筹码,但前提是伊朗必须进一步让步于其核项目限制。这是赤裸裸的“程序陷阱”,美国要求伊朗“先弃核再谈制裁”,伊朗则坚持“先解除封锁再核查妥协”。这场“鸡与蛋”的拉锯战,根本不是善意博弈,而是对对方底线的连续试探。

美国嘴上说“愿意恢复协议”,却又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打压伊朗的经济活动与地区影响力。一方面,美方仍未解除对伊朗中央银行、航运、能源出口等关键领域的制裁;另一方面,美国在红海、波斯湾的军事存在仍在强化,对伊朗周边国家进行军事援助、情报扩张与政治渗透的举动也未曾停歇。这样的“双面政策”下进行的“和谈”,怎么看都更像是一场战略麻醉术,而非真正诚意协商。



伊朗方面显然并不天真。阿拉格奇在发言中反复强调,“谈判正在推进,但每一项进展都意味着更复杂的博弈”。他指出,伊朗代表团仍需时间对美方提出的问题逐项审查,这背后是对美方“谈判设圈套”逻辑的清醒认识。伊朗知道,美国要的不是一个对等协定,而是一个“服从性协议”,让伊朗失去核威慑力、失去区域影响力、失去作为中东地缘棋手的博弈权。

但是,伊朗也不是完全处于被动。尽管国内经济因多年制裁而步履维艰,但伊朗手中仍握有“关键杠杆”:其核计划进展已不可逆转,区域代理人网络仍具攻击力,尤其是红海、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多处“棋子”依然处于激活状态。而且,随着中俄在中东影响力的上升,伊朗也在谋求“去美元化”与“多边依赖”的战略布局,这些都让其有资本在谈判桌上保持一定强硬姿态。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谈背后的“阿曼因素”也值得关注。作为波斯湾沿岸最擅长“夹缝外交”的国家,阿曼近年来愈发频繁扮演“中东调解人”的角色。但这种调解并不纯粹中立。阿曼既不愿激怒伊朗,也不敢疏远美国,它的目标,是维持自己作为“唯一可靠调解者”的外交独特性。所以此次第四轮会谈时间的敲定,很可能是在阿曼斡旋下,各方博弈出的“妥协性时间窗口”,既满足美方“必须继续进程”的政治需求,也给伊朗“拖延审查、保存底线”的空间。



但是,问题的核心仍在于:这轮谈判究竟能谈出什么?从当前信息来看,美国不太可能在核心制裁上实质性让步,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标榜“强硬外交”、“战略施压”的政策框架下。而伊朗也不会接受任何“先弃核、后审议”的单边让步。双方虽然都有继续谈的需要,但“能谈到哪一步”“是否签得成协议”仍是极大的未知数。更关键的是,一旦谈判破裂,局势升级的风险将更高。届时,美国可能恢复全面封锁,甚至在红海或叙利亚实施军事挑衅,而伊朗则可能重启更高浓度铀浓缩或直接扶持胡塞、真主党等武装“以战促谈”。

这轮间接会谈,只是表面上的外交妥协,本质是战略试探。若国际社会对美方在谈判中的单边强权不加遏制,若区域国家继续被裹挟于大国战略工具中,那所谓的“协议”将永远只是权宜手段,而非和平保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