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知道了,学禅的人,首先要对“自性即佛”这一点有坚定的信心,然后便要放弃一切向外驰求的心,我们继续借助禅宗公案来进一步讲解。

慧海禅师,来参问马祖。马祖问他:“从何处来?”

慧海说:“从越州大云寺来。”

马祖问他:“来我这里打算求什么呢?”

慧海说:“来求佛法。”

马祖说:“我这里一物也没有,求甚么佛法?你自家宝藏不顾,抛弃自家宝藏不顾,来问我做什么!”

慧海说:“那个是慧海宝藏呢?”

马祖说:“即今问我者,是你自家宝藏。你本就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

慧海禅师一听,当即“自识本心,不由知觉”,身心踊跃,礼谢马祖。(参见《五灯会元》卷三)



这就明确告诉了我们,你的本心自性里头一切具足,正如王阳明所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所以临济禅师说:“你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佛不别。学人信不及,便向外驰求。即使求有所得,皆是文字胜相,终不得他活祖意。”

所以马祖才对慧海说「何假外求」?而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向外去求,但凡你有所求之心,心里便有了一物。

这一物便成为了障道之关键,要知道自性本体一物不立,本来无一物,所以马祖说:「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

这也正是六祖说的:“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自性不立一法,便能生万法,所以六祖说:“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

这里慧海求佛法,而一旦你有所求,便落在了这一法上,然后便会心生法执。

要知道:“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

那如果不求法,又该如何用功呢?不求法,又怎么能见性呢?且看下一则公案。



尸利禅师,初参石头禅师,便问:“如何是学人本分事?”

石头和尚道:“你为何要从我这里来寻觅?”

尸利禅师道:“不从师觅,如何即得?”

石头和尚道:“你还曾失么?”

尸利禅师一听,言下大悟。(参见《五灯会元》卷五)

要知道自性本自具足,犹如宝藏,含藏一切,不曾有片刻离开过我们。

不管你是知还是不知,是疑还是不疑,是悟还是不悟,是清净还是烦恼,它都不曾离开过我们片刻。

这便是《中庸》里讲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所以道不远人,唯人自迷。道不自失,唯人自失。

知与不知,疑与不疑,悟与不悟,清净与烦恼,与自性并没有交涉。

岂可因为“不知”、“疑”、“不悟”和“烦恼”,而对自性的存在产生怀疑呢?

你不妨反观一下,这个“不知的”、“疑的”、“不悟的”和“烦恼的”,究竟是谁?是谁在不知?是谁在烦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