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军指挥大兵团作战、纵横驰骋,有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粟裕等开国将帅为代表的名将,论独当一面、善于捕捉战机的有陈赓、韩先楚等战将,论个人勇武,有许世友、贺炳炎等“猛将”,可谓将星璀璨,名将众多,而作为东北军领导人、国民党海陆空军副司令的张学良,为何独对徐海东赞誉有加呢?
这就不得不提东北军与红十五军团的几次交锋,徐海东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劳山战役(1935年10月)
徐海东指挥红十五军团在陕西劳山设伏,全歼东北军110师,击毙师长何立中。此役,徐海东充分利用地形优势,以灵活战术击溃装备精良的东北军,令张学良深感震惊。
首次交锋,遭遇如此挫折,战后张学良感叹:“红军战术神出鬼没,徐海东用兵如神,这样的仗我们打不赢。”
榆林桥战役(1935年11月)
徐海东率部突袭东北军107师,俘虏团长高福源。此战不仅展现了徐海东的果敢,更为后续统战工作奠定基础,高福源被俘后受红军感化,主动向张学良进言联共抗日,成为双方沟通的桥梁。
军事上对东北军连战连胜,人格魅力上与统战策略方面也同样突显出智慧:
优待俘虏,瓦解敌军士气
徐海东严格执行红军“优待俘虏”政策。高福源被俘后,徐海东亲自接见并与他长谈,阐明红军抗日主张,最终促使其自愿返回东北军劝说张学良。这种以德服人的方式,令张学良对徐海东的胸襟与格局印象深刻。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呼吁
徐海东在战场喊话中多次强调民族大义,直击东北军官兵痛处(思乡抗日情绪)。张学良在回忆中提及:“徐海东的部队不仅善战,更懂攻心。他们喊的话,让我的兵听了掉眼泪。”
再加上国内外局势的发展,二位有了共同目标:抗日救亡
徐海东在战斗中始终高举抗日旗帜,这与张学良“打回东北”的夙愿不谋而合。多次战败后,张学良意识到“剿共”徒耗实力,而徐海东的军事压力与政治呼吁,加速了他转向联共抗日的决策。
西安事变的间接促成
徐海东俘虏高福源后,红军通过高福源向张学良传递合作意愿。1936年4月,张学良与周恩来秘密会晤,徐海东的军事威慑(如红军东征山西)也为谈判增添了筹码。张学良晚年曾表示:“徐海东这样的对手,让我看清了谁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1990年代,张学良在口述历史中多次提到徐海东,称其为“红军中最会打仗的将领之一”,并坦言:“若徐海东在我手下,必成一代名将。”
毛泽东曾赞誉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而张学良对徐海东的推崇,也侧面印证了徐海东在长征结束到抗战开始前那段历史时期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徐海东自1940年便退居二线、缺席了解放战争却依旧能被评为大将的原因之一。
因此,张学良对徐海东的高评价,既是军人对军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历史潮流的顺应。徐海东以军事胜利逼迫东北军反思,以政治智慧促成合作,其个人胆识与民族大义的结合,最终赢得了这位对手的尊重,可谓是“不打不相识”,始于战场交锋,忠于民族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