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创作:规则与直觉

YIQIYINGCHUANG

您如何定义电影里声音的“真实性”?又是怎样把握电影声音创作中“实”与“虚”的分寸感?

陶经:比如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有一场戏是佟大为饰演的角色从对面彩纸店暴露了自己开枪了,子弹击中扑在淑娟身上的日本兵,救下了淑娟。拍摄这场戏时,子弹穿透彩色玻璃窗的镜头,采用了120格高速摄影技术。在子弹击中玻璃、爆开、玻璃破碎落地的声音处理上,有真实子弹击中玻璃的声音同时,我也在声音尾部加了好听的铃声,以及玻璃碎片散落时的晶莹质感的声响。这是淑娟那一刻主观感受到的音色--她得救了,“她说”是她这一辈子听到的最美的声音。是她事后叙述时不断能完善其心情的表达,这是电影创作者创作电影时要思考的,电影作品所要表达的。


电影《金陵十三钗》剧照。

在子弹击碎玻璃的高速拍摄镜头里,融入不同的声音设计元素,原本真实的玻璃碎裂那一下的声音,就多了一种虚幻的美感,画面和声音在叙事中的艺术感染,恰作用在人物的心情的塑造,它是“值钱”的。

这种“在保留真实声音细节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声音创作思考关键是什么?运用了怎样的创作原则?

陶经:一个关键思考是,观众观影时的感受和影片中人物切身感受是什么。对于书娟而言,那个声音或许会一辈子刻在她记忆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段回忆还会在她脑海里不断演变。就像我们讲述一个印象深刻的、有情感浓度的事件时,哪怕重复讲一百遍,每次回忆可能会有不同的主观想象加工,感受也有所不同。

当时张艺谋导演跟我说,他希望把“枪响”与“玻璃破碎落地”,做成直到淑娟晚年回忆自己一生时,认为是全世界最美妙的声音。带着导演给出的这个创作方向,我思考后决定在声音设计里加入铃声,还选用了厚的高碳玻璃片来模拟玻璃破碎的离散效果,让玻璃碎片散落的声音更具层次和晶莹美好。

到后期混音阶段,我和澳洲的混录师沟通,提出用一种特殊的混响器来处理这段声音。因为故事发生在教堂场景里,所以这些声音处理手段都是发现和建立在真实基础之上的,这样观众才不会有违和感或能体验到。一定不能为了营造氛围效果,舍弃子弹穿透玻璃瞬间那几分之几秒里,玻璃扭曲、崩裂的真实的声音。真实感的声音细节是必然要呈现的,这是电影创作的基本原则。

因此,电影里这种带有艺术加工的“虚幻”的声音该如何产生?建立在怎样的创作基础之上?我们又该如何去构思设计一个全新的、独特的声音?最核心的还是思考这个声音在作品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它给审美主体,也就是观众,带来怎样的情绪体验。

再比如《金陵十三钗》里另一慢镜头的一枪,是女孩和一群妓女为争用厕所激烈争执时,被突然窗外“砰”一声飞来的一枪击中,瞬间颈动脉喷血的声音……这一枪一定要是毫无预兆出现的,不能提前有任何铺垫。让观众感受到,正在互相还在为使用一个厕所争得面红耳赤时,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么戛然而止。慢镜头分解的活生生的、含苞美丽的生命转瞬即逝,是被拉长的感叹强调,是视听语言的表达。

您曾在纪录片《来,拍电影》中提到过电影《英雄》的创作理念——“将生命的元素融入冷兵器中”。您指的“生命的元素”是什么?录音师要怎么在声音创作中用好它们?当时是如何想到用鲸鱼的叫声,去表达秦兵万箭齐发的声音的?

陶经:给电影“注入生命元素”是我当时的创作想法。创作《英雄》那会儿,我心里其实憋着一股劲儿,想着一定要在商业电影里头加点特别的东西。这和张艺谋导演当时的想法也极其一致。我们都非常清楚,我们的老师,不管是谢飞导演、郑洞天导演,还是更老一辈的张客导演等,他们一直都在强调:电影创作中,创造力和“新”的东西是最重要的。国外人常说“what’s new in your film(你的电影里有什么新东西)” 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我小时候听刘兰芳大师的评书长大,评书里对冷兵器的描述特别多,比如“苍啷啷”一声,一把剑就趁着悠劲飞将出去了;一扭身,刀尖随着眼神便挑落了他的扳指……你会感觉那些冷兵器的动作和人物的眼神、心理活动是紧密相连的,是有神韵的。受此启发,在创作涉及几万支箭发射的场景时,我就觉得,只有群箭在空中飞行的物理声音是不满足的。因为这个场景背后承载着侵犯、掠夺、残暴等重要情感因素。

几万支箭发射出去,前一两秒观众可能只感受到那种宏大浩瀚的气势,但当箭逐渐逼近,我想让观众体验到那些施暴者的狰狞面目,感受到那种强烈的人为压迫感。所以,我觉得必须尝试加入一些带有活物特质的音色元素。

电影《英雄》中万箭齐发场景。

有人可能会说,观众哪会关注声音里有没有生物音色,这想法太天真了。在我看来,电影是一个整体,声、光、色、演员表演以及叙事节奏和情绪,是全方位地扑面而来,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的。而各个部门,包括声音设计部门,都要在这个整体框架下,做出一些有整体性的、多维度的新东西,哪怕是一道常见的菜,可能融合了一点点不同的清苦味道,成了一家饭馆的一道招牌菜。

咱们常说“先声夺人”,在声音设计上,我想做出一些“新的东西”。开始考虑过用大象的声音。因为大象的声音,不管音调高低,哪怕是很轻的一声,也能让人感觉体量很大。但后来经过几次变调处理,仍有一种不真实的故意,继续不断调试之后,最后决定用海豚叫声的变形,很好地埋在群箭物理飞行的变化声中,此起彼伏,有一种飞驰中的呼喊感。

由于加入了海豚的声音,而且是多只海豚声音叠在一起。于是有了生物特征的联想,瞬间就感觉这些箭不再只是单纯物理意义上的冷冰冰的道具,仿佛箭也有了生命,像一个野蛮大家族呼朋引伴——表舅、结拜兄弟、外甥,连邻村二狗都一块儿所向披靡地去侵犯一个地方。整个场景瞬间有了鲜活的表达。观众不会刻意去数有多少箭,不会去深究声音设计原理,但当听觉里参入了一种不一样的、人为主张的感受扑面而来,和单纯物理音效营造出的氛围就又有了不同。

这些对声音的独特思考,是否也与您能洞察到其他人留意不到的声音细节有关?您平时都如何自己收集、思考、调用声音素材?对"耳朵"是否有自己独特的刻意训练方法?

陶经:举个生活里常见的场景。比如听到有保安做操的声音从远处传来,还有锣鼓声点缀,旁边车辆也在行驶,人群嘈杂声交织其中。这些声音营造出的微语嬉笑下的活动,你会下意识感觉,自己所在的世界充满生机,你的感觉是浸泡在这些声音之中的,人物的孤独感。通过人物细微的感受的反差,不同的声音的呈现,有时也是塑造世界观的创作手法。去思考每种细微的声音怎么实现电影的世界观表达,这是“值钱的”。

再比如你待在屋里,看到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会想是否去楼下咖啡店坐坐,喝杯咖啡。咖啡店工作的人,可能只是表面上正认真招呼顾客,干活,但换个角度看,他们也在抚慰顾客的心灵。即便他们自己没意识到,只是专注做着手头的事,无形中也在抚慰同一空间里的其他人。你是个做电影的人,便会想到怎么构成这个场景的声音和画外空间的声音,去塑造这种感动。

人需要这种情感上的联结与慰藉。现在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一个人在家时会打开一个Vlog,传来其他生活场景的声音,哪怕音色粗糙,你依然感到这个世界还挺鲜活的,人都有情愫的表现,欢喜、痛苦、孤独、追求……新的AI技术让我们做创作的,能触摸到更新的视听形式,也有了从更多维度去表达更丰富细腻情感的可能性。

我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明我们研究的声音科学与艺术领域,并不局限于影视声音创作一个窄的范围。我在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和教学领域,就是“声音科学与艺术”。声音科学与艺术对人的心灵有深远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沁入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各种具体的生活感受里。游戏声音、各种生活场景的声音,天体、科幻都是这个领域的研究范畴。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熬中药声音录制方法:先在中药里加洗衣粉,再加入醋去洗衣粉泡沫。在陶经看来,这是录音师具备的常识,但现在技术越来越多,录音师队伍日益壮大,“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做不出相应效果的同行有不少。”。

比如大概五年前,我的一届研究生学生问我:“陶老师,我们毕业论文不写影视声音相关内容,是不是不太好?”我跟他们说:“你们随便写,最好不要写影视声音。不是说摒弃它,不赞同你们写,而是如果你们发现了更感兴趣、更有讨论价值的声音选题,那就是你的光芒,你的论文、作品的闪光点。我不强求你们必须写某个命题,重要的是找到你们真正想研究、激发创造力的东西。”

完整版专访内容:



益起映创的新老朋友们:

我们专注影视教育12年,提供300+门课程覆盖电影全产业链,助力超100万爱好者与从业者成长。现在发起"学电影"用户调研,填写问卷即赠100元课程券。您的意见将帮助我们更好陪伴电影人"一起硬闯"!

扫码填写问卷(1分钟,领取福利>>






















益起映创正式登陆

哔哩哔哩课堂

学习更多影视课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