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突然在微博求助,称其海淘订单需紧急支付尾款,但手机发生故障,请求帮忙垫付尾款,市民李女士付完款才发现,“好友”竟是诈骗分子冒充的。在“精准伪装+情感操控+连环设套”下,李女士被骗走24899元。厦门警方就近期出现的新骗术发出相关预警。

  4月底的一天,市民李女士接到“微博好友”发来的消息,对方称自己的手机掉水里,维修时,维修人员又误把手机卡注销,导致绑定的App均无法登录使用,只能用网页版微博给其留言。对方表示,自己之前在亚马逊海淘平台预订了一个迪奥的包,已付了4000元定金,按照平台规定当天是付尾款的日子,但自己的手机还无法使用,只能求助李女士。

  这位“微博好友”是李女士的闺蜜,两人此前经常在微博上留言互动。李女士并未多想,第一反应便是关心地询问:“我怎么帮你?”对方很快发来一个“客服”的联系二维码给李女士,请求其帮忙询问订单是否还在。

  扫码添加后,“客服”告知李女士,其“好友”预订的包是限时抢购款,在享受完优惠折扣后为28899元。此前李女士“好友”已支付定金4000元,所以现在需支付24899元尾款,逾期平台将自动取消订单,且连同此前其“好友”支付的定金也不会退。在“客服”发来的支付页面上,显示有微信、支付宝、花呗及网银等支付方式,但是“网银支付通道正在维护中”,也就是说,只剩微信、支付宝或花呗等需登录手机App才能操作的支付通道。

  “好友”请求李女士先帮她垫付尾款。李女士有些犹豫,询问“客服”是否可以延迟支付,“客服”表示申请订单延时需先支付尾款的40%,即10000元。在“好友”再三请求下,李女士决定帮她,此时“好友”又发来一张截图,并留言:“我已用网页版网银给你转了24899元。”

  李女士心想这样也好,但奇怪的是,账户一直没显示到账。“不好意思,不小心误设置成24小时延迟到账了!”面对李女士的疑惑,其“好友”解释道。继而又催促李女士先抓紧垫付尾款,不要让订单被取消。此时李女士已完全陷入局中,想着反正再过一天钱就到账了,便先行全额垫付了。

  然而隔天李女士还是没收到转账,她感觉不对劲,拨通其好友电话才得知,微博给她发消息的是诈骗分子,冒充了其好友的微博名,实则账号与好友毫不相干。发现被骗后,李女士报警求助。

  提醒

  警惕“限时”“延迟到账”等话术陷阱

  “精准伪装+情感操控+连环设套,是这类骗术的特点。”厦门市反诈中心民警解读说,诈骗分子先通过精准复刻受害人亲友的微博名称、头像及日常互动风格,利用长期积累的信任关系降低受害人警惕性。随后,以“手机故障无法支付”这一常见且具有紧迫性的情境切入,迫使受害人无暇深入核实。在诱导转账环节,诈骗分子精心设计支付障碍:一方面以“限时抢购”“定金不退”制造恐慌情绪,另一方面刻意回避网银等可实时查验资金流向的支付渠道,仅保留需依赖手机App操作的第三方支付方式,人为阻断了受害人对资金的安全管控。当受害人产生犹豫时,诈骗分子又通过伪造转账截图、编造延迟到账理由,利用“帮好友避免损失”的道德压力和“资金即将到账”的信任心理,诱使受害人先行垫付巨额款项。

  厦门警方提醒广大市民,遇亲友线上借款,要求代购、垫付资金或其他金钱往来需求时,务必通过电话、视频等多渠道交叉核实身份,警惕“限时”“延迟到账”等话术陷阱,避免因情感裹挟陷入诈骗圈套。

(厦门日报记者 房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