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的长子,东北军的少帅,西安事变策划者……
在中国近代史上,张学良的一生波澜壮阔,评价也呈现出两极分化。
1990年,这位被蒋介石囚禁了五十多年的少帅,终于重获自由。
当记者问及最敬佩的三个人时,张学良立刻说出三个名字。
其中一人终生未曾见一面,一人只相处了八天,还有一人留下终生遗憾。
一、终生的遗憾
张学良出生时,张作霖已经经历了种种困境,在乱世之中成就一番事业。所以相对于普通人,张学良的生活条件十分优越。
又因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张作霖对这位长子极为重视,专门请来名师教育儿子,还将他送到国外学习军事,欲让张学良接替自己的位置。
而在张学良心中,自己的父亲虽然没上过什么学,但却有一身本事。
据张学良回忆,父亲枪法特别准,百步穿杨轻而易举。凭借着这个本领,张学良才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
又因为当过兽医的缘故,张作霖对战马十分了解,能轻松根据自己心意改变战马的速度和方向。
而且张作霖目光长远,他深知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知识,才能在科技飞速前进的时代里,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对于先进的武器和军事思想,张作霖接受起来并不费力。
或许是吃过太多苦,张作霖十分了解底层百姓的生活,因此制定了严格的军队制度,任何人不能随意侵扰百姓。
甚至张作霖的小舅子,在大路上用路灯当作靶子练枪,都被张作霖直接枪毙。最令张学良惊讶的是,张作霖一直以来对待日本人的态度。
因为具有丰富的矿产,而且离日本距离较近,运输方便,因此便盯上了这块宝地。
日本不断派人同东北王张作霖交涉,希望他能让出东北,或者与日本人合作,让日本可以在东北驻军、移民、修建铁路,将其打造成日本侵华的大后方。
但张作霖十分具有爱国情怀,坚决不同意日本人的请求。碍于日本的实力,张作霖不好直接拒绝,大都选择装疯卖傻。
如果遇到对东北有利的事情,比如用东北资源换取日本经济援助等,张作霖也会选择与日本合作。
再将援助的金钱全部投入到东三省的工业之中,促进东三省发展,也能壮大自己的势力。
也正是因为张作霖一直不肯与日本合作,最终被日本飞机炸死,东北也在不久后沦陷。
只可惜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一直没能在战场上为父报仇,这也是张学良一生的遗憾。
除了父亲外,张学良最尊敬的两个人,都是我党领导人。
二、相处八天的人
为了替父亲报仇,张学良归顺国民政府。谁知蒋介石却无心抗日,只是让东北军围剿共产党,以保留嫡系部队的实力。
1936年6月,张学良第一次在西安见到了周总理。
这时的周总理虽然蓄起胡须,可给人的感觉依旧彬彬有礼,而且没有任何架子。
对周总理提出的抗日主张,张学良也十分认同。
最让张学良惊讶的是,周总理言语间没有任何权势和功利色彩,每句话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
这次见面后不久,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就策划西安事变,囚禁蒋介石。
消息一出,全国哗然,国民党内部也出现不同的声音。有人希望救出蒋介石,有人则希望蒋介石最好死在张学良手中。
西安事变
此时的张学良也进退两难。若是就此放了蒋介石,就达不到共同抗日的目的,蒋介石也会为了报仇而对自己发动围剿。
可若是继续囚禁蒋介石,不论国民党继续营救,还是重新选出领导人替代蒋介石,也都难逃被攻击的命运。
1936年12月7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抵达西安,同张学良和杨虎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一见到张学良,周总理就劝说他不要伤害蒋介石,最好让他接受抗日,达成国共统一战线。
只要是为了抗日,共产党愿意听从蒋介石的领导。
想到蒋介石为了独揽大权,对红军实施多次围剿。甚至党内非嫡系部队,蒋介石也毫不在意,大都将其派往最危险的战场。
而如今周总理却为了抗日,愿意接受曾经的敌人的领导。由此可见周总理的抗日热情,以及宽广的胸襟。
听从周总理的吩咐,张学良等人与蒋介石达成协议,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而且周总理深知蒋介石心胸狭隘,得知张学良要护送蒋介石后,一再叮嘱张学良注意安全,甚至预料到蒋介石很可能会扣押张学良,希望张学良考虑清楚再做决定。
但张学良听信蒋介石的承诺,还是选择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结果飞机刚一落地,蒋介石就命人扣押了张学良。
原本应该在战场上留下传奇事迹的少帅,因此蹉跎了半生的岁月,直到89岁才被释放出来。
在这期间,周总理一直派人营救张学良。
只可惜蒋介石派出的特务寸步不离地监视,加上时常更换监禁地点,这才没有成功。
自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再没见过周总理。前后两次见面的时间,加起来不过八天。
但周总理的气度、对抗日的纪念,却给张学良留下深刻印象。
除了仅相处过八天的周总理外,张学良对于一位从未见过面的我党领导人,同样十分敬佩。
三、从未见过面的偶像
在国民党大军围剿下,毛主席犹如开启上帝视角般,带着红军走上正确长征之路,两年内途经14个省,顺利抵达延安。
作为一名从小在军营中长大,且接受过国外军事教育的军二代,张学良也不得不承认,无论如何都无法达到毛主席的成就。
更重要的是,在长征期间,张学良曾与红军交过手。
红军刚抵达陕北时,张学良就参加了国民党发动的劳山战役。
15万国民军围剿红军根据地,结果被红军反杀,还送上了许多武器弹药。
榆林桥战役中,张学良和杨虎城对战徐海东和程子华,40万国民军围剿不到1万红军,最终被徐海东打得全军覆没。
这两次战役后,张学良十分好奇这支军队的领导者,因此了解了毛泽东的思想主张,以及对抗战的策略。
没过多久,张学良便成为毛主席的崇拜者,也产生了同共产党联合抗日的想法。
对于东北军的处境,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蒋介石并不在意东北军的生死,只想利用东北军打压中共,等到两败俱伤时从中获利。
对于毛泽东的见解,张学良深表赞同。
此后的时间里,张学良和毛主席多次计划见面会谈,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功,只能通过电报和书信联系。
越是了解毛主席,张学良就越是敬重毛主席的革命斗志和伟大格局。
再对比蒋介石的睚眦必报与争名夺利,张学良意识到,共产党才是带领中国走出泥潭的队伍。
只可惜命运弄人,一直到去世,张学良都没能亲眼见到毛主席一面。
张作霖是言传身教影响张学良的人,而毛主席和周总理则将张学良带入正确道路。在这三人的共同影响下,最终造就了历史上那个促成统一抗日战线的少帅。
可惜天公不作美,因为低估了蒋介石的狭隘程度,张学良最终无法亲手为夫报仇,也没能在战场上展现自己的军事实力。
对于张学良最敬佩的这三个人,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