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伏天有点不一般。
公历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总共30天。
这可是10年来最短的三伏天,比常见的40天少了10天。老辈人常说“闰月年,热翻天”,今年农历闰六月。
闰月撞上三伏天,这夏天的节奏怕是要不一样。按照干支历法,三伏天长短和夏至后“庚日”有关。今年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中伏就只有10天。
初伏10天、中伏10天、末伏10天,凑成30天整。
不少人犯嘀咕:三伏天短了,夏天还会热吗?民间说法“公伏爽,母伏凶”,今年入伏是农历六月廿六。
双数日子属于“母伏”,老辈人说母伏更熬人。再看农谚“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今年立秋在8月7日,末伏8月9日开始,属于“秋包伏”。
这意味着立秋后还要热上一阵,伏天没那么容易结束。
还有“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说法。
今年立秋时间是8月7日14:37,算“晚立秋”。按老祖宗的经验,这高温天气怕是要多“赖”些日子。虽然三伏天只有30天,但热量积累可能不简单。
闰六月延长了夏季,太阳炙烤的时间更久了。
就像焖罐子饭,时间长了热气更足,暑气容易攒起来。中伏正好在大暑节气前后,“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那时候空气又湿又热,好比进了蒸笼,难受劲儿可想而知。
对咱农民来说,最担心的是高温影响庄稼。
玉米抽雄、大豆结荚都需要合适的温度,太热了可不行。要是碰上“头伏雨,伏伏雨”,湿热叠加更麻烦。庄稼容易生病,田管得格外上心,不然收成受影响。
也有人觉得,三伏天短了,热的时间就少了。但老话说“热在三伏”,哪怕时间短,中伏那阵儿也够热。就像火盆虽小,烧起来一样烫手,可不能掉以轻心。
这几年天气总有些反常,该热的时候热得狠,该凉的时候凉得快。今年三伏天的长短和闰月叠加,更得留意天气变化。家里的老人总说“夏天不热冬天冷”,不知道有没有道理。
但不管咋样,提前做好防暑准备准没错。备点绿豆汤、藿香正气水,屋里通风降温不能少。
地里干活避开中午最热的时候,别跟日头硬扛。现在科技发达了,天气预报能提前好几天提醒。但老祖宗的农谚也有参考价值,多留个心眼没坏处。
至于今年夏天到底有多热,还得看实际天气走势。
三伏天短却赶上闰六月,这里面的门道值得琢磨。您那边关于三伏天有啥说法?
今年准备咋防暑?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大家一起唠唠嗑。
关注天气号,后续高温预警早知道。天气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文中说法供参考,具体以实际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