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此前曾高调宣称其引进的法制"阵风"战斗机性能全面超越中国歼-20隐身战机,如今一夜之间阵风被打下来3架。巴斯基坦空军2022年接收首批歼-20C战斗机后,巴媒刊登了一幅名为《喜马拉雅山上的面对面》的画作。表现的是巴空军歼-10C战斗机压制甚至击落印军“阵风”战斗机的愿望,时隔两年愿望实现了。这一实战化表现不仅彰显了中国航空装备的技术突破,更标志着中国军工外贸已形成从传统低端装备向高端作战平台跃升的完整体系,彻底打破了国际军贸市场长期存在的"中国制造=低端廉价"的刻板认知。



据5月8日主流媒体披露,印巴边境军事对峙期间的首轮空中攻防作战已告一段落。巴基斯坦副总理在国民议会正式声明中确认,巴方空军装备的歼-10C型战斗机在近期军事行动中取得战果,以零战损记录成功击落印度空军3架"阵风"多用途战斗机。



同日,巴基斯坦军方对外发布声明称,已成功击落超过25架印度空军的哈洛普(Harop)型自杀式无人机。印度方面重启了位于克什米尔地区的巴格利哈尔(Baglihar)水电站泄洪闸门,正式恢复对巴基斯坦境内的跨境河流供水。这一系列动态表明,印度此前针对巴基斯坦策划的代号为"朱砂行动"(Vermilion Strike)的潜在空袭计划已完全失效,其战略威慑意图未能达成预期效果。

此次印巴冲突的激烈交锋,不仅直接导致阵风战斗机母公司——法国达索的股价大幅下跌,更对法国军工外贸出口业务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冲击。



从军事层面审视,这场冲突暴露出两个核心问题:

其一,印巴空战攻守态势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双方空中作战力量的实力对比早已今非昔比。

据国内媒体转引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消息,在这场夜战当中,双方125架战机激战超过了1小时的时间,尽管印巴战机都没离开本国领空,但展开了超视距导弹格斗,在间隔160公里的距离上就发生了交火。



在100多架飞机参战的复杂背景下,巴基斯坦空军不仅准确侦测来袭敌机,还能在空中超视距格斗中击落6架敌机,包括三架阵风、一架苏28、一架苏30和一架无人机。其实自机场升空伊始便陷入巴方构建的多维侦察网络——地面防空雷达、空中预警指挥机、卫星侦察系统与歼-10C战机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形成立体覆盖。特别是歼-10C战机在160公里外率先发射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实施精准超视距打击。

这无异于印方战机刚刚出动,便在家门口遭遇沉重一击,瞬间折损六架,令人惊愕不已。这种"出港即遭伏击"的作战态势,客观上造成了印方空中力量的瞬间瘫痪,其战术指挥体系明显未能预判巴方构建的远程预警-打击体系效能。

此次对抗态势清晰表明,现代空战的核心竞争要素已显著向装备性能与雷达探测体系倾斜,战机机动性能与飞行员个体技术的影响权重呈相对弱化趋势。就此次特定空域交锋案例分析,巴基斯坦空军通过装备代差优势与作战体系协同,在射程覆盖与态势感知维度对印度空军形成局部压制,充分体现了体系化作战效能对传统单机性能的超越性优势。



其二,使中国外贸装备迎来宣传高潮,还打破了印方鼓吹的法制装备神话。

近期印巴军事对峙中,中国外贸型装备凭借实战表现引发国际市场高度关注,不仅成功打破印度长期宣扬的"法式装备神话",更标志着中国军工产品在全球市场迎来价值重估的转折点。

作为欧洲现役最先进的四代半战机之一,"阵风"系列凭借多用途作战能力长期占据国际军售市场C位。该机型自2011年"奥德赛黎明"行动中崭露头角——法军"戴高乐"号航母搭载的阵风战机,通过"频谱"电子战系统瘫痪利比亚防空网,此役奠定其欧洲最强舰载机的技术标杆地位。

在市场表现方面,2015年埃及空军以59亿美元采购24架阵风M/F3R型战机,创下当时四代机出口纪录。此后印度以88亿美元购入36架阵风(含武器包)、卡塔尔以63亿欧元订购36架(含配套训练)、印尼签署42亿美元采购协议,形成持续十年的采购热潮。达索公司订单排期已延至2040年,总产量将突破法国海空军现役规模的三倍。

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印巴冲突中,中国枭龙Block3型与歼-10CE战机展现的态势感知与超视距作战能力,彻底改写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的固有认知。这两款曾被归类为"中端外贸产品"的战机,通过搭载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霹雳-15E空空导弹等尖端装备,其作战效能已达到国际四代半战机主流水平,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完成从"性价比竞争"向"技术制高点"的战略跃迁。



印度2016年首批36架"阵风"单价高达2.61亿美元,首批砸79亿欧元,从法国一口气引入了36架阵风,如今印度空军计划再增购40架法国"阵风"战斗机,加上此前敲定的26架"阵风-M"舰载机订单,印度的"阵风"家族可能扩大到114架。

显而易见,印度海空军已将“阵风”战机视作其核心主力装备,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肆宣扬“阵风”对巴基斯坦空军的中制战机,诸如歼 - 10C、“枭龙”战机具备压制优势。

在此次印巴冲突的实际交锋中,歼 - 10C面对“阵风”却交出了一份极为亮眼的成绩单,这究竟是何缘故呢?

从此次超视距空战的整个过程剖析,“阵风”在“雷达与电子战”这一关键环节的第一步较量中便已落败。后续的作战进程里,“阵风”根本无暇施展其其他性能优势。

“阵风”作为欧洲首款列装相控阵火控雷达的四代战机,乍看之下颇具亮点。但与歼 - 10C相比,其机载雷达只能算得上是“小雷达配小 IRST”,探测距离明显逊色于歼 - 10C 。



复杂电磁环境下,歼10C的200mm级IRST光学口径、0.8m级雷达口径,优于阵风的100mm、0.55m口径。其倾斜布局雷达天线阵面与DIS进气道,隐身性能也强于阵风。即便挂载主力导弹,阵风虽能多带两枚中距弹,但歼10C的PL-15导弹因装配氮化镓相控阵空空导引头,探测距离、高抛弹道、射程及抗干扰能力均更出色。印巴空中交锋中,巴方歼10C在预警机和地面雷达配合下击毁三架阵风战机,合情合理,只是国际媒体常被印媒误导,误以为热销的阵风能碾压巴空军。目前,歼10整条产线已转至贵飞,仅保留国内编队维修与外贸售后能力。不同于美法将先进战机对外出售,中国对外军贸常被认为仅出口中低端装备,这导致国际上存在中制装备廉价、性能不高的偏见。



巴基斯坦在此次事件中向国际社会有力证明,在其陆军与海军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选择以较低成本集中资源大力发展空军的战略是极为明智的。对于中小规模的国家来说,以有限的资金投入实现军事建设的重大突破,空军无疑是能够带来稳定且可观回报的军种。

印度首次引进 36 架“阵风”战斗机,这一举措打破了印巴两国长期以来在空中对抗中的力量平衡。面对这一不利局面,巴基斯坦迅速作出回应,引进 36 架歼 - 10CE 战斗机。凭借相对较低的投入,巴基斯坦成功重新构建了空中力量的平衡态势。值得一提的是,巴基斯坦引进的歼 - 10CE 在机身局部配置了更为先进的雷达系统,导弹挂载能力也更具优势,这使得该机型在与“阵风”战机的对峙中,依然能够保持优势地位。可以说,巴基斯坦将中国装备的发展理念与运用策略展现得入木三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