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由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25国际智慧农业技术创新论坛”在南京农业大学滨江校区启幕。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曹卫星,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罗锡文、赵春江、李培武,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出席。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书记、浦口区委书记陆卫东,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总工程师葛毅强,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致辞。


去年以来,新区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引领,与南京农业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启用南京农业大学滨江校区,并成功引入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重实验室,还拥有全国首家、华东区域唯一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累计引进了十个农业院士团队,正厚植出一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沃土。

智慧农业是农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新质生产力,也是当前世界各国抢占未来农业产业变革高地的重要抓手。本次活动以“创新智慧农业技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组织国内外院士、专家重点围绕“农业传感器与农情感知、农业大数据与智能分析、农作系统模拟与数字孪生、农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智慧农场与产业应用”等主题,通过主旨报告、特邀报告、专题报告和研究生报告等多种形式,共同探讨智慧农业技术的前沿创新,分享智慧农业的应用案例与成果经验,为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凝聚智慧和力量。


陆卫东表示,新区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紧密、情谊深厚。本次活动吸引海内外专家学者、行业精英齐聚一堂,共同分享创新成果、探讨行业前景,必将为智慧农业蓬勃发展注入全新活力,为校地融合产业发展提供崭新机遇。希望与会各方共同立足国家战略,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农业强国建设;深化“研产贯通”,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深化国际合作,合力构建开放包容、互利生态,携手迈向智慧农业新未来。


陈发棣表示,南京农业大学在智慧农业领域持续深耕,在国内首创“智慧农业”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建有一批重大科研创新平台,相关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本次活动作为我国智慧农业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国际性学术活动之一,必将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搭建全球合作的新桥梁;必将推动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共同探索“卡脖子”技术的新突破;必将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共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新升级。


葛毅强表示,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发布多项支持政策,提出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全面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农村管理服务效能。期待本次活动在智慧农业领域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在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乃至全球智慧农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杨树兵表示,希望南京农业大学广大师生员工以此次国际会议为契机,充分发挥作物学、智慧农业等学科优势,聚焦粮食安全等重大战略集中攻关,助力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省教育厅将一如既往关注、支持南农智慧农业等学科的建设发展,与学校共同汇聚江苏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的磅礴力量。

本次论坛为期3天,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唐华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周成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培武,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多伦多大学教授陈镜明分别围绕“农业发展千年之变与新时期农业发展战略”“我国智慧农业的研究进展”“精准农业遥感大数据应用研究”“智慧农业助力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智能检测智慧监管展望”“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协同遥感反演的探索”作了主旨报告。

会上发布了第二届国家智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十大主推技术。为全方位培育壮大智慧农业产业,推动智慧农业技术落地应用,国家智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每年组织遴选推荐十项针对性强、实用性好、推广潜力高的智慧农业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和新模式。其中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团队研发的“稻麦生长无人机遥感智能监测技术”成功入选。

国内外230余家智慧农业领域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涉农企业单位1000余名代表参加活动。

素材来源 | 综合部、科创局

图、文 | 王晋焱、游堃

发布 | 徐雅莹、吴小荣

审核 | 王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