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春,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大战场势如破竹、捷报频传之际,我党于4月30日公开发表了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五一口号”。随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纷纷响应。
作为首批邀请名单中位列第二,也是第一个响应号召的代表,身在美国的冯玉祥倍感振奋,接到邀请后的他归心似箭,立即动身回国出席新政协。
遗憾的是,在同家人乘坐苏联“胜利号”客轮途经黑海海域时,轮船突遭失火,继而导致冯玉祥本人不幸罹难。噩耗传来,教员等人深感惋惜。
在一边向冯玉祥夫人李德全发去唁电致哀的同时,教员与朱老总等人联名邀请李德全作为民主人士代表参加新政协筹备会议。
当然,隆重邀请和沉重悼念的背后,又不得不提到冯玉祥与我党深厚的历史渊源……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冯玉祥与教员的交集要早于大革命时期与共产党人的合作。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湖南,教员就组织长沙民众掀起轰轰烈烈的“驱张运动”,并成功驱逐了纵兵抢掠、欺压民众、摧残文教的湖南军阀张敬尧,进一步团结和壮大了革命力量。
彼时的冯玉祥任陆军第16混成旅旅长,奉命驻扎湖南常德一带。教员与他虽然没有直接接触往来,但对“驱张”过程中对方表现出来的支持抵制日货和学生运动态度印象深刻。从那时起,教员便捕捉到了冯玉祥内心的爱国倾向。
再说冯玉祥与我党的正式合作。应该承认的是,由于首次国共合作形势下双方在观点理念和身份地位上的明显差异,合作过程难免会有一些误会。
所幸的是,老蒋发动“四一二政变”时冯玉祥没有采取当时一众军阀们赶尽杀绝的做法,而是选择对所有共产党人“礼送出境”。陕甘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刘志丹,就是当时被礼送出境的代表人物。
不久之后,刘志丹、谢子长等人陆续在陕甘一带发动清涧起义、渭华起义,革命烈火在西北大地上逐渐呈燎原之势。
随着国内战争形势的迅速发展,冯玉祥很快迎来了第二次与我党携手合作的机会。
1930年中原大战后,失势的冯玉祥选择前往泰山隐居,一面寻求与我党和各方反蒋力量的联合,一面与旧部方振武、吉鸿昌等人组织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自任总司令。
而之所以选择主动合作,一来是被红军迅速走出大革命失败阴霾并发展壮大自身力量的现实所感染,另一方面则希望以此为沟通桥梁,积极谋求与苏联方面的合作。当然,要在华北发展壮大抗日武装力量,我军同冯玉祥建立合作关系又是十分必要的。
遗憾的是,双方的合作虽然取得了收复察哈尔失地的显著成果,但也很快在老蒋的分化瓦解下破裂,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也以失败告终。此后,双方也再未开展实质性的合作。
不过,应该肯定的一点是,冯玉祥自抗战全面爆发以来日臻完善成熟并坚守不变的民主建国思想,与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不谋而合。
正因如此,抗战胜利后教员不顾舆论风评和可能潜在的风险隐患,毅然选择亲赴重庆与老蒋和谈时,冯玉祥才会在钦佩之余,尽到自己应有的“地主之谊”。
在“和平将军”张治中的全程陪同下,教员和周恩来等人于1945年8月28日正式抵达重庆。
值得一提的是,当天的机场欢迎仪式上,冯玉祥因公务未能亲临,转而嘱托妻子李德全代为前往迎接。尽管如此,但教员等人下榻的当天便一同前往冯玉祥家中拜会,令他受宠若惊之余,也被对方的热情和诚意所打动。
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国共正式谈判的第二天,冯玉祥即携女儿冯颖达前往张治中为教员准备的临时住处——重庆桂园拜访。不巧的是,教员和周恩来等人前往陶园拜访国民党元老戴季陶,一时间竟扑了个空。
不过,冯玉祥这趟前来也有了一个意外收获,即教员提前留给拜访客人的一张“卅日下午四时往治部长公馆”的名片,这样一张普通的明信片,因为有了教员本人的墨迹,反而令冯玉祥如获至宝。
2天后的9月1日晚,爱国民主人士和各界代表在中苏文化协会举行聚会,庆祝《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八周年,同时举办了图片展览。宋庆龄、冯玉样、邵力子、孙科和苏联驻华大使彼得罗夫夫妇以及教员、周恩来、王若飞等人应邀出席。
席间,冯玉祥高举酒杯,以为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实践向教员祝酒。紧接着,情到深处的冯玉祥又发自肺腑的说出一句:
有意思的是,冯玉祥在酒会结束后又同教员等人一起去吴铁城家中赴宴。宴会结束后的返程途中,因天黑路滑,教员乘坐的车子被卡在路边的沟里,冯玉祥二话不说下来和随从一起推车,见一时无果,他随即让教员乘自己的车先行返回桂园住处,而后再返回自己公馆。
深夜回到家中的冯玉祥,仍难以平复内心的兴奋和激动情绪,口中时不时的吟诵着自己即兴创作的打油诗:
9月6日晚,冯玉祥在家中设宴,特意邀请教员和张治中等人前来赴宴,考虑到教员本人的湖南口味,他特意让厨师多准备了几道经典湖南菜,以尽地主之谊。
当天下午四时左右,张治中陪同教员和周恩来等人准时来到冯公馆。一向端庄严肃的张治中在看到冯玉祥提前摆在桌上的烟酒后,不禁随口调侃了一句:
其实也不怪张治中的调侃,冯玉祥素来以质朴节俭著称,除了公务活动,平常很少沾烟酒,了解他的人也都心知肚明,在老冯张罗的宴席上是很难看到烟酒出现的。
更有趣的是,开席后的冯玉祥因为杯中无酒又被张治中以“杯中无物,莫非要大家敬你一杯”打趣了一番,最后不得不斟满酒杯,与众人同乐。
宴会在一片欢快愉悦的氛围中开始、进行、结束,所有人从走上革命道路谈到革命民主建国,彼此在许多观点上所见略同,也意犹未尽。
在送教员等人离开后,夫人李德全不禁由衷的向冯玉祥感慨道:
重庆一行,让教员和冯玉祥建立了更为密切深厚的友谊,为此后相约共同参与新政协筹备及社会主义建设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谈判结束后不久,冯玉祥即主动提出赴美考察水利建设,尚未动身出发,国共内战已然烽火四起。抵达美国后的冯玉祥,一边积极呼吁和平、谴责老蒋的独裁暴行,一边在美国各地发表反蒋演说,动摇美国方面援助老蒋打内战的决心。
不久后,李济深等人在香港成立了“民革”,冯玉祥在当选民革常委的同时,积极发起组织民革驻美总分会筹备会,也因此被老蒋公开开除了国民党党籍并吊销赴美护照。
当年7月底,在响应我党“五一口号”的同时,冯玉祥在苏联驻美大使潘友新的帮助下,携家人自美国乘坐“胜利号”客轮转道苏联回国,未曾想,意外也在这次旅途中降临了。
冯玉祥的遗体在苏联火化后,骨灰于当年11月运抵回国。次年的9月1日,冯玉祥遇难一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周恩来在主持大会时致以悼词: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了电影《建国大业》中获悉冯玉祥遇难后教员和周恩来罕见的发火场面,很多人乍一看会觉得演员表演有些用力过猛,毕竟因为这样一个特殊人物而产生如此强烈的情绪波动,显得主人公形象有些失真。
但真正了解二人历史交集和冯玉祥在民主建国之路上作出实践努力的人,更能理解教员和周恩来这种强烈情绪背后的真实性,借用影片中教员和周恩来的那段对话来讲: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向来重感情的教员一次真情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