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一起恐怖袭击事件使得印巴关系急转直下,军事冲突不断升级。看到新闻里双方新武器不断亮相,一个大胆的推测在我心中悄然浮现:这场冲突是否是美国蓄意挑起,意在对比中国与欧美、俄罗斯武器性能?
印度长期依赖武器进口,是国际军购市场的“大客户” 。其武器来源广泛,俄罗斯作为传统军售伙伴,为印度提供了苏 - 30MK、米格 - 29K、T - 90S坦克以及S - 400防空系统等,涵盖海陆空各领域装备,形成印度武器装备主体 。同时,印度也积极向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采购。如斥资88亿美元购入36架法国“阵风”战机,从美国购买AH - 64E武装直升机、CH - 47F重型直升机、P - 8I反潜巡逻机和C - 17运输机等,近期还传出印度计划采购美国F - 35战机的消息。
反观巴基斯坦,与中国保持着紧密军事合作,在国防装备上,歼 - 10C战斗机、红旗 - 9B防空导弹等中国先进武器,成为巴基斯坦国防力量的重要支柱。这种武器来源差异,使得印巴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不同武器体系的对抗。
从时间线来看,印巴冲突爆发前四天,美国副总统万斯结束对印度访问,双方签署《美印21世纪协定》,涉及半导体、关键矿产和IT外包产业链转移。随后,印度商务部长公然宣称这是“取代中国的千载难逢的机会”,紧接着印度宣布斥资42亿美元采购30架F - 35战机,金额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报价吻合。冲突爆发后,美国情报机构迅速向印度提供所谓“巴基斯坦境内组织策划”的证据,印度借此迅速展开对巴基斯坦的制裁与军事行动,这一系列事件的紧密衔接,难免让人怀疑美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在军事对抗过程中,武器性能对比有了实战检验机会。巴基斯坦宣称歼 - 10C击落3架印度“阵风”战机。歼 - 10C搭载先进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远,配合霹雳 - 15E导弹,射程达200公里,末端突防速度9马赫 。而“阵风”战机虽号称“四代半战机电子战巅峰”,配备SPECTRA系统,但在歼 - 10C全频段干扰下全面瘫痪,其“流星”导弹射程仅150公里,在实战中处于劣势。这种性能对比,无疑能为美国评估中国武器性能提供一手资料。
美国一直对中国崛起心存忌惮,中国与巴基斯坦的紧密合作,尤其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让美国感受到了威胁。通过挑起印巴冲突,美国既能破坏中国在南亚的战略布局,干扰“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又能借实战机会,观察中国武器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性能表现,为自身武器研发与军事战略调整提供参考,还能借机向印度兜售更多武器,拉动本国军工产业,转移国内经济压力。
当然,将印巴冲突完全归结于美国蓄意挑起,目前虽无确凿证据,但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在这场冲突中绝对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