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浔菱湖实验小学的夯土艺术课堂上,泥土的湿润气息裹挟着孩子们的惊叹声,省级文化特派员金晓依俯身示范:“夯土要一层层压实,就像水乡民居历经风雨依然稳固,这就是建筑里的‘基因密码’。”这场名为《水乡民居建筑的基因解读》的美育课,拉开了南浔区十校同步开展乡村美育课程的序幕。
作为“民艺赋能创新城乡教育共建”项目的核心推动者,金晓依始终坚信“美育是连接城乡的隐形桥梁”。自去年项目启动以来,她带领团队深入南浔区各村镇调研,发现许多乡村学校缺乏系统化美育课程,而传统技艺正随着老匠人的离去逐渐消失。为此,她提出“以艺科融合激活乡土基因”的理念,将中国美院的学术资源转化为适配乡村的课程体系,建立线上线下资源输送通道。
此次十校联动的课程,正是基于南浔本土文化量身定制——从千金学校用凸轮机械装置演绎水乡动力美学,到思进小学以桥梁模型解码古镇智慧;从三长学校借蚕猫故事探秘时间哲学,到浔溪小学用3D全息投影重现历史场景,每堂课都如同一把钥匙,开启孩子们对家乡的深层认知。
在菱湖实小的夯土墙课堂上,班主任费老师注意到一个细节:平时沉默寡言的小男孩反复调整模具角度,只为夯出最笔直的土坯。“这不仅是手工课,更是文化认同的建构。”正如金晓依在课程设计时所强调,美育应当超越技法传授,成为城乡对话的媒介。
在千金学校,学生们正通过凸轮机械装置模拟水乡动力系统。齿轮咬合间,木质小船沿轨道起伏滑行,重现水乡“水市”的流动美学。思进小学的桥梁模型课上,学生们用双手搭建拱桥,实时分析力学结构。学校副校长汪仁新感慨:“孩子们第一次意识到,课本里的杠杆原理就藏在祖辈建造的石桥中。”这种“从乡土中提炼科学”的教学法,正是金晓依倡导的“双向赋能”实践——既让城市科技资源下沉乡村,又从民间智慧中反哺现代教育。
在这场经年累月的“文化传承”行动中,金晓依深知,乡村美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一场活动的热闹,而在于能否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审美的种子。正如她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所说:“真正的艺术不在博物馆里,而在你们每天走过的青石板路上,在奶奶的蓝印花布里,在爸爸的鱼塘上。”这种将艺术教育扎根乡土的理念,也正是浙江文化特派员制度“以文化人、以文润村”的生动注脚。
原标题:《村里来了文化特派员:南浔十校联动让乡土文化“触手可及”》
栏目编辑:吕倩雯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记者 唐闻宜 通讯员 宋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