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央行、国家金融管理总局和证监会联合举办新闻发布会,推出一系列备受关注的金融利好政策,其中大家期待已久的降准降息终于落地。

不过,在我看来,仅靠这些货币政策,对于稳定楼市还远远不够,后续仍需财政政策持续发力。接下来,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说到稳定楼市,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自2024年年底以来,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2025年的两会,都将“稳楼市”确定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但问题来了,稳楼市究竟要稳什么?不同立场的人关注重点也不同。对于有房一族,他们更关心二手房价格能否保持稳定;而对于计划买房的人来说,新房和二手房价格是否稳定,或者是否还有下降空间,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从国家层面来看,主要关注的是新房价格、土地价格、财政收入等与房地产相关的核心指标,相对而言,二手房并非关注重点。然而,从提振社会消费、增强市场信心的角度出发,二手房市场稳定的意义甚至比新房市场更为重大。

这里有一组数据,根据中指研究院5月初发布的4月份全国百城二手房价信息显示,与3月份相比,其监测的100个主要城市二手房价全部环比下跌,无一上涨。

反观新房市场,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房价环比已出现上涨迹象,而且在土地拍卖方面,25个主要城市的住宅楼面价更是创下历史新高。

这些数据表明,新房市场已有企稳的明显信号,但与城镇居民家庭关联紧密的二手房市场,目前仍未实现稳定,甚至与去年10月至今年2月期间的企稳反弹态势相比,正面临新一轮价格回落压力。

再来看5月7日新闻发布会上释放的金融政策。先说降准,央行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一举措预计将为商业银行释放上万亿信贷资金,流入市场的资金增多,对房地产市场自然是利好消息。

在降息方面,政策性利率出现调整,无论是一年期还是5年期LPR利率均下降0.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无论是存量房贷还是新增房贷,购房者的购房成本都会降低。

此外,还有更细致的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下降0.25个百分点,降幅更为明显;购买首套房贷的利率同样下降0.25个百分点。这些差别化的降息政策,使得各类房贷的资金成本都有所降低,无疑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积极影响。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就像中医疗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便利率下降了,也不会立刻引发大量购房者涌入市场,它与购房行为之间的关联并非直接且强烈。

除了央行的降准降息政策,国家金融管理总局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楼市的举措。比如,商业银行扩大了“白名单”贷款范围,相关贷款额度增加到6.7万亿元。

所谓“白名单”,简单来说,就是将部分此前因风险问题难以获得贷款的房地产企业纳入其中,这些企业凭借“白名单”资质,就可以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这对缓解房企资金压力、助力其纾困十分关键。

同时,国家金融管理总局还提出要完善房地产开发模式,优化个人房贷、房地产开发贷款、城市更新相关贷款等融资制度,本质上都是在信贷支持层面为楼市稳定提供助力。

从货币政策角度来看,相关部门为稳楼市已采取了诸多行动,但面对4月份百城二手房价全面回落的现状,这些政策仍不足以实现稳楼市的目标。

那么,该如何破局?答案是财政政策必须持续发力。

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稳楼市需要一鼓作气推进,如果政策反复,不仅会大幅增加政策实施成本,还会挫伤市场信心,降低公众对政策的信任度。

具体来说,财政政策可以从多个方面发力。例如城中村改造、存量房收储、回购未开发的拍卖土地等。虽然地方政府有实施这些举措的意愿,但面临资金难题。

指望通过商业银行贷款来解决并不现实,毕竟目前正致力于控制地方债无序扩张,若再通过贷款增加地方财政负担,前期取得的成果可能功亏一篑。

因此,除了货币政策,还需要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出台专门的财政资金支持稳楼市,比如设立5000亿、上万亿甚至2万亿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地方政府回购存量房、推进城中村改造;或者由政策性银行对城中村改造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这些举措都带有财政或准财政性质。

一旦这些政策落地实施,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将得到改善,无论是二手房还是新房价格,稳定目标的实现也将更有保障。

此外,在当下市场环境中,一线城市及部分热点城市全面放开限购政策,也是十分必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任何内容均来源于市场公开信息,仅供您参考与学习观摩,该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产品的购买、抛售或持有的建议,不作为您做出可投资的依据,您应自主投资决策,自行承担资风险与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