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判前夕,特朗普宣布取得了重大胜利,然而事情的真相却是,在对等关税暂缓后36天,特朗普政府终于达成了首个贸易协议,而这个国家,既不是首先与美国谈的日本,也不是贝森特提及到的印度,而是英国。
或许这才是最戏剧性的,实际上,这也很好理解。
日本虽然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但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对于依赖美国市场的日本而言,是一场国难,更别提《广场协议》这个前车之鉴,一旦日本轻易妥协,等待日本的将会是无穷无尽的《广场协议》。
印度的零换零建议显然打动不了美国,更何况如今的印度正深陷于印巴冲突之中,从目前的局势来看,什么时候结束还是一个未知数。
然而美国却等不起了,尤其中美经贸接触在即,他们必须要拿出一个像样的成果。
从美英的贸易协议来看,英国对美关税由之前的5.1%下降到1.85,而美国对英国的关税,由此前的3.4%上升至10%,除此之外,美国取消对英国钢铝25%的关税以及10万辆以内的汽车关税从27.5%下降到10%。
实际上,自从脱欧以来,英国就希望能与美国达成自由贸易协议,但是美国却看不上,即使后来英国作出让步,选择与美国签署“基础贸易协议”,依旧没有实现。
如今特朗普政府却显得特别慷慨,或与即将到来的中美接触有关。
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关税战已持续近40日,然而在此期间,美国并未与任何贸易伙伴达成实质性贸易协定。
特朗普政府最初采取的关税施压策略,其核心逻辑在于试图利用部分经济体相对脆弱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快速施压促使其在贸易谈判中让步,进而制造国际社会的“囚徒困境”效应。
在此情境下,各经济体因信息不对称与利益博弈压力,可能被迫采取非合作性策略(如单方面妥协或贸易报复),最终导致多边贸易体系陷入无序竞争状态。
然而,中国通过系统性反制措施打破了这一战略预判。
在美方单边加征关税后,中方迅速启动涵盖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准入等多领域的对等反制机制,并同步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区域合作框架的深化,形成多边贸易网络对双边贸易摩擦的制衡。
这种“以规则为基础、以多边为依托”的反制模式,不仅稳定了自身产业链供应链,更向国际社会传递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明确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反制措施引发的示范效应,客观上改变了其他经济体的谈判预期。
面对中美经贸博弈呈现的长期化特征,欧盟、日本、东盟等主要经济体普遍采取“战略观望”姿态,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动WTO改革等方式分散风险,而非在美方设定的双边谈判框架下仓促妥协。
这种集体理性选择直接导致美国“分而治之”策略的失效。
在此背景下,特朗普政府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持续加征的关税已对美国农业、制造业等实体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消费者福利损失与就业市场波动加剧国内政治压力;
另一方面,贸易政策工具的边际效用递减,迫使美方亟需通过象征性“胜利”重塑国际谈判话语权。近期美方在数字服务税、农产品准入等局部议题上的策略调整,以及通过国际组织渠道释放的“阶段性成果”信号,均反映出其试图通过制造“突破性进展”来扭转当前战略被动态势的迫切需求。
因此,特朗普急于宣布取得了重大胜利,或为后续谈判造势,不过中国早已表明立场,如果美国要搞当面一套,背地一套,胁迫讹诈中国,中国不会与美国达成任何协议。
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朗普又改变口气,表示对华145%关税太高了,不可持续,未来一定会下调,还对此次中美瑞士会谈寄予厚望。
然而看似服软的背后,依旧暗藏着特朗普的心机,他表示如果此次会谈顺利的话,会考虑降低对华关税。
从这番表态,可以看出,特朗普政府还是需要中国先做出让步,他才会考虑降低对华关税。
不过特朗普还是趁早取消这个念头,因为这轮关税战的主动权早已不在美国手上。
物价上涨,资本逃离,通胀上升和失业率上升担忧加剧。
祸不单行的是,美国17州联合起诉特朗普政府,指控其叫停电动车充电桩资助计划,并且扣押数十亿美元资金。
这背后不仅是特朗普想推行传统能源与时代潮流相悖的矛盾,更是美国财政捉襟见肘的窘境。
不过,特朗普政府显然还未达到痛感临界点,中国也没有对此次会谈抱任何希望,这场贸易战或正进入“上甘岭时间”。
信息来源:《什么情况?美国17州联合起诉特朗普政府》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