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我又来报喜了。”

日前,记者在参加云南省“沿着边境看药监”媒体行采访活动途中,再次收到宁蒗县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股股长毛建忠的喜讯——“我在宁蒗县永宁镇中学广场完成了第900场普法宣讲。”



“普法阿普”三次报喜

这已是毛建忠第三次向本报记者报喜了。

2021年,毛建忠获评“云南十大法治新闻人物”荣誉称号后,记者总能收到这位“普法阿普”(“阿普”在彝语里是“爷爷”的意思,也常用来尊称彝族群众心中的德高望重者)的好消息。

去年9月,毛建忠第一时间将获得“云南省最美职工”荣誉称号和他跨越2000多公里到上海市杨浦区开展“外出务工·法治随行”稳岗普法活动的喜讯告知记者。获评“云岭楷模”荣誉称号后,他也第一时间向报社传来喜讯并与记者畅谈心路历程。

本报曾多次报道毛建忠自“四五”到“八五”普法期间,始终致力推动法治精神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为提升群众法治素养、形成良好法治环境而坚持不懈开展普法活动的典型事迹。

第900场普法宣讲

“第899场在宁蒗县永宁镇拖支村委会宣讲总体国家安全观,第900场普法必须给孩子们讲。”毛建忠告诉记者,青少年是宁蒗的未来,他们学得快、传得广,一颗法治种子就能长成一片森林。

当日,毛建忠以发生在身边故事案例为切入点,用彝汉双语解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让学生们意识到,法律并非遥不可及,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以前普法工作者开展普法时,总让人有种‘强按马儿吃草’的感觉。”毛建忠笑称自己的普法模式是“鼓励式普法”,他总用自己年少时艰难的求学经历勉励同学们珍惜学习机会,鼓励“学生娃娃要多提问”,还声称:“哪天被学生娃娃问倒了,才证明自己的普法工作‘做到家’了。”

毛建忠今年47岁,他用23年光阴践行誓言:只要还能走,普法永不停。

“向报社报喜总让我感觉亲切”

“我想在‘八五’普法收官前,突破宣讲1000场的目标。”毛建忠在与记者的聊天记录中写道。

在与其联系的近4年时间里,毛建忠多用语音聊天的方式与记者交流,而这一条聊天记录却是毛建忠一字一句用心写的,这让记者有了这样一个疑问:“一个获评‘云岭楷模’的普法工作者,为何屡次向记者‘表决心’?”

聊到兴头上,毛建忠终于说出了屡次向报社报喜的原因:“向报社报喜总让我感觉亲切,因为我们都在一线普法阵地上。”

普法是一生的工作,学法亦然。得知记者参与云南省“沿着边境看药监”媒体行采访活动,毛建忠敏锐地察觉到,他在普法工作中,对群众用药安全方面的普法宣讲做得不够。

“记者老师,请和我说说,在采访过程中,老百姓对药品监管工作有哪些要求,一线药品监管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普法难题有哪些?”毛建忠说。

“马上就到采摘野生菌的季节了,我得整理一份风险提示。”“现在还有很多村民上山采药。哪些野生中草药属于国家保护植物,哪些可以采摘哪些不能采,我需要向群众说明。”“对了,我还要请药监部门的老师一起教会群众如何辨别合规药品。”

获评“云岭楷模”荣誉称号后,毛建忠更加忙碌,他需要学习的法律法规知识更多了,需要准备的宣讲教材更多了,需要看到的“社会面”也更广。

毛建忠又为自己立下“军令状”:“我要总结‘八五’普法经验,提早规划‘九五’普法工作,让‘法治篝火’越烧越旺。”

首席记者 郑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