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202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迎来90周年。在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简称“央博”)联合新元知浪,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出大型沉浸式红色文旅项目《长征之歌》,旨在通过前沿数字技术重现长征壮阔历程,让红色文化焕发新时代的生命力。现面向全国文旅景区、红色教育基地、商业综合体等合作伙伴开放招商,共同挖掘万亿级红色文旅市场潜力,打造教育与文化体验深度融合的新标杆。
万亿市场蓝海开启,红色文旅迎来科技化转型
当前中国红色文旅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统计,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次突破20亿,市场规模逼近万亿元大关。这一数据的背后,是国家战略的强力推动与消费需求的深层变革:从“十四五”规划将红色旅游列为文化强国核心工程,到Z世代年轻群体对沉浸式体验的追捧,多重势能汇聚成不可逆的产业浪潮。
然而,传统红色文旅项目正面临体验单一、互动匮乏、传播力不足的痛点。《长征之歌》项目正是瞄准这一空白,以“新质生产力”重构红色文旅逻辑——通过元宇宙技术搭建虚实共生的历史场景,用交互叙事替代单向灌输,让长征精神从教科书走入心灵。
技术赋能历史重现,经典战争场景构筑沉浸史诗
《长征之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长征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数字化体验。项目以“时空穿越”为叙事主线,由AI超写实数字老兵担任引路人,从和平年代的纪念碑前递出白鸽传信,开启一场跨越九十年的对话。当观众展开泛黄的信笺,《长征七律》的诗句随特效逐句浮现,耳畔响起冲锋号的回响,瞬间完成从现实到历史的场景跃迁。
在《长征之歌》VR大空间项目中通过多个战争场景的精心设计,将教科书中的历史事件转化为可触摸、可呼吸、可共情的多维体验。从湘江血战的枪林弹雨,到泸定桥上的烈火硝烟,从雪山草地的生死考验,到腊子口绝地的逆袭突围,每一处场景都以技术创新为支点,撬动观众对历史的深层感知。以数字技术为笔触,在虚拟空间中重新书写长征的壮烈篇章。
1、血战湘江——数字复刻“生死突围”
场景以1934年湘江战役为原型,模拟系统构建出硝烟蔽日的战场。体验者需在NPC红军战士的带领下匍匐穿越火力网,体验者眼看NPC战士牺牲,触发接替作战任务,操作机枪射击压制敌军,投掷手榴弹等。在这个虚拟战场中用可视化揭示“抢渡湘江,血染碧波”的历史真相。
2、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当体验者步入空间,引导玩家进入长征的关键时刻。通过老兵的画外音介绍,体验者将深入了解遵义会议对党和红军命运的深远影响。
3、强渡大渡河——物理交互再现“浪涌孤舟”
利用视觉反差,真实模拟人在大渡河边的场景,让观众亲身感受大渡河天险。体验者登上虚拟木船,当系统提示“遭遇礁石”时,观众需通过下蹲动作调整重心。体验过程两名NPC船工相继“中弹”——体验者需立即接替划桨位,助力红军完成插旗任务。
4、飞夺泸定桥——夺桥战斗体验
动态铁索桥成为该项目的技术集成的巅峰之作。铁索桥动态摇晃与桥下激流音效制造惊险体验,火墙热浪粒子特效提升视觉冲击。制造出“人随索摆、命悬一线”的惊险感。
当体验者开始攀爬,对岸敌军碉堡突然喷涌火焰。此刻,系统随机触发“队友坠桥”事件:体验者需要在10秒限时完成救援,伸手触发拉住坠桥的队友。完成任务后,观众需在摇晃的桥面上铺设木板,每正确放置一块木板,桥体增加稳定性,最终以集体协作度决定战役伤亡率。
5、雪山草地——生理挑战淬炼“精神图腾”
还原长征途中的雪山草地场景,通过互动体验,展现红军忍受饥寒与病痛。最终,体验者在班佑河滩发现英勇的战士因无法忍受恶劣环境而牺牲。
6、腊子口攻坚——虚实融合破解“天险密码”
场景内还原腊子口峭壁的险峻地势。体验者佩戴轻量化VR头盔进入漆黑山洞,手持虚拟火把摸索前行。通过虚拟引导,体验者跟随战略决策者到达敌后方进行射击突袭攻击。完成突袭后,将会投射出腊子口地形沙盘,体验实景地的险峻。
7、三军会师——元宇宙共筑“永恒丰碑”
在终章场景中,当陕北会师的号角响起,观众可以看到红军战士的胜利喜悦,感受全场其诵《长征七律》诗歌的欢庆氛围。
这些场景的构建,不仅依靠顶尖技术,更蕴含着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这种“技术精确”与“历史真实”的双重追求,让每个场景都成为可触碰的精神丰碑。
携手同行,共筑精神传承的数字丰碑
长征是人类精神意志的永恒赞歌,更是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的基因密码。《长征之歌》的创新,不仅在于用技术复刻历史场景,更在于构建了一个“可参与的精神传承系统”。
在此,我们将为加盟合作方提供全流程一站式解决方案与服务了,助力项目尽快落地。加盟商需要根据项目要求准备场地,并提供场地规划和设计建议。
我们诚邀合作伙伴加入,共同践行“让历史照进未来”的使命。历史从不缺乏见证者,但需要更多创造者。让我们以数字技术守护红色基因,以创新体验传承永恒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