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著名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文科杰出教授裘锡圭先生在上海新华医院逝世,终年90岁。



网友纷纷表达了对裘老先生的不舍:“学界痛失巨匠,文化明灯黯然”“读大学的时候,古代汉语就是裘老师编写的”“老先生走好,有幸看过您注释的道德经。”

他的一生都浸润在墨香与竹简之间,裘锡圭老先生身上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这位毕生致力于破解“汉字密码”的学者,1935年出生于上海,自幼他便对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

家境清贫的他在高中时就意识到古文字是研究上古社会的关键,但无法拥有珍贵典籍,只能借阅、抄录,甚至放弃休息时间摹写甲骨拓本。



正是这份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让他练就了辨识古文字的“火眼金睛”。

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同年考取了该学校的研究生专攻甲骨学,当年年底又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习。



1960年分配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到北京后,裘锡圭在治学态度和方法上受到著名文史专家张政烺和朱德熙的深刻影响。

2005年他回到复旦大学后创建了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裘锡圭一生参与多项重大考古文献整理,破解了无数千年谜题,被誉为“文字侦探”。

他考释出甲骨文“远”“迩”、金文“履”等疑难字,推动学界对古代文字和历史的认知。



他的代表作《文字学概要》被译成多国语言,成为全球汉学经典教材,而他主编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更是被誉为“冷门绝学”的里程碑成果。



从1974年开始,裘锡圭先后参加了银雀山汉墓竹简、云梦秦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及郭店楚墓竹简等,在上古史研究、先秦和秦汉古籍的校读等做出了很大贡献。



殷墟甲骨文那些简单的字已经被破解出,剩余的就是那些困扰学者的疑难字,其中裘锡圭就破解出了许多疑难字,将古文字考释整体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经过裘锡圭多年的努力,他成为了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文科杰出教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



他还担任了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北京市政协委员。

裘锡圭治学严谨,以“实事求是”为信条,他敢于公开纠正自己论文中的错误,直言这是做学问的正常态度,即使临终前,他还在为《老子》简注项目奔忙。



裘锡圭不止在学术上成就颇深,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

他在看人的眼光上也很独到,他曾破格推荐仅有高中学历的三轮车夫蔡伟为复旦博士生,成为学界佳话。



1997年的一天,裘老先生收到一封学术探讨的信,寄信之人并不是学界名流,而是一位街边小摊贩,但是就是这封信,居然化解了困扰他许久的学术难题。

这个难题来源于裘老先生对一篇古代文献的研究,在那篇文献中,出现了一个极为生僻且含义模糊的词“佐子”。



于是他查阅了大量古籍资料,请教了众多同行专家,但始终没有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

就在这时,一个小贩写信给他,表示“佐子”应读作“嗟子”,是个叹词。裘先生顿时觉得茅塞顿开,同时对这个小贩产生了强烈的好。



于是,他专门写信给小贩,通过往来信件了解到了小贩,他叫蔡伟,从小就对文字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高中严重的偏科使他与大学失之交臂,不得已他只能靠摆摊谋生。

裘先生更好奇,天天那么忙怎么会对文字这么了解,原来,蔡伟白天摆摊一摆就是九个小时,晚上回家就会钻研古文字,一刻都没有放弃过,凭借着热爱坚持到现在。



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买书,他就去图书馆借阅,借不到就抄下来。

裘先生被他打动,就劝他读研究生。可是他却因为妻子患了重病放弃了。



后来裘先生的学校要筹备编纂《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的项目,这份工作薪资高又稳定,于是他向学校举荐了蔡伟,凭借自身的能力蔡伟迅速成为了编纂团队中的骨干。



博士生向他请教,教授与他探讨学术,他的努力与才华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可。

几位教授破格举荐他攻读博士,在裘老先生的指导下,蔡伟成了学术界大器晚成的励志神话。



数十年来一直跟甲骨、青铜器、竹简木牍、帛书等打交道,由于他嗜书如命,用眼过度,裘锡圭多年前就患上了青光眼。

近年来日趋严重,已经难以看清书本上的小字,如果需要了解某些文字资料,只能由退休前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老伴董岩或自己的学生大声朗读。



裘锡圭在学术界的地位也是无人能撼动的,如今裘老先生的去世引得许多人的惋惜。

有人说巨星就这样陨落,有人说舍不得裘老先生,他的学术造诣是其他人无人能及的,裘老先生的离世,让学界失去了一位老师。



他的学术精神与卓越贡献将永远照亮古文字研究的道路,也相信裘先生的眼光,蔡伟以后也会变成裘先生一样的人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