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30年光阴长卷

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历在目

我们用30张珍贵的老照片

讲述30个难忘的影像故事

回眸上海一中院走过的砥砺征程

透过光影

铭记每一个定格的历史

见证每一次法治的进步

重温每一瞬的意义非凡

这些珍贵的回忆

将在中国法治的岁月长河里

永久留存

续写传奇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30年光阴长卷的第十六卷。

这张颇有年代感的老照片凝固了1997年初春的法治温度。这场特殊“妇女再就业工程法律保护座谈会”中,身着藏蓝制服的法官与十余位妇女代表围坐在桌旁,围绕劳动合同纠纷、职业培训权益保障等话题热烈讨论。

法官面前摊开的笔记本里,墨迹洇染着记录下的具体诉求:公司拒缴工伤保险、中介虚构高薪岗位......一位女法官耐心释法,妇女代表们无一不认真倾听,窗棂透进的斜阳,仿佛照亮再就业妇女们的希望。



“司法服务民生,当从细微处破冰。”这场会议,成为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一中院”)早期服务民生、服务大局的重要注脚。


服务保障世博动员会

正如在妇女权益保障领域的探索,上海一中院始终将“服务大局”镌刻在司法实践的脉络之中。时光飞驰至2009年5月的黄浦江畔,上海世博会进入倒计时,而那片即将迎接全球宾客的热土,正位于上海一中院司法辖区,为护航世博会顺利举办,上海一中院紧扣市委、市政府世博行动纲要部署,将服务保障世博会确立为三项重点工程:立足审判职能优化涉世博纠纷解决机制,依托司法实践展现城市法治化水平,通过重大活动检验并提升法院现代化治理能力。



“世博会是国家大事,司法保障必须万无一失。”


在与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联合举办“法院审判工作服务世博研讨会”上,上海一中院迅速明确“四个高度关注”的保障方向,并成立专项合议庭与指导小组,设立专项管理机制,为这场国际盛会筑牢法治屏障。而“涉世博知识产权纠纷、消费维权、建设合同争议......”每一项议题都考验着司法智慧。



合议庭现场勘验

2010年10月,正当世博盛会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之际,以人鱼雕像著称的丹麦馆却遭遇了一场侵权诉讼。专利持有人王某手持《外观设计专利证书》,指控丹麦馆建筑侵犯其“可拓展空间装置”专利权,要求丹麦馆停止侵权。

承办法官连夜研读晦涩的专利说明书,合议庭多次前往现场勘验,将涉案专利说明书与建筑图纸逐项比对,发现涉案专利核心在于“模块化伸缩结构”,而丹麦馆实为固定钢架造型。最终,上海一中院对这起侵权诉讼作出判决,认定丹麦馆建筑物的技术特征与王某专利技术特征并不相同,驳回其诉讼请求。


判决书送达时,丹麦馆负责人感慨:“中国司法的专业与效率,让我们对参展充满信心。”



如果说世博会是检验司法担当的战场,自贸区则是改革尖兵的试验田。2013年,中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浦东,上海一中院再次挺立潮头。


“当时自贸区挂牌后一个月内,我们就推出了多项举措,包括发布《关于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提供司法保障的方案》,建立自贸司法保障“三个专项”等,全面谋划自贸区司法应对工作。”时任上海一中院党组书记、院长陈立斌回忆道。



第一届中国自由贸易区司法论坛

2014年4月29日,第一届中国自由贸易区司法论坛上,快门声此起彼伏。《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案件审判指引(试行)》首次亮相。这是法院系统首部直接适用涉自贸区案件审判的指引性文件,共一百条,包括总则、立案与送达、审理、执行等,其中审理部分又根据合同、公司、金融、知识产权等八大类案件具体分节规定,创新性十足。

陈立斌将这份《审判指引》喻为一份“权力清单”,“我们将以法律风险防控为导向,为涉自贸区案件法律适用的规范统一打下基石,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自贸区建设司法经验提供一线实践素材。以问题为导向,先行先试,在审判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甘当自贸区试验田的耕作者,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自2014年以来,上海一中院与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等四家单位共八次合作举办“中国自由贸易区司法论坛”,为优化营商环境与数字化城市中的数字法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智力支持。





文:卜玉

值班编辑:卜玉 朱桓 (实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