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塔耸立,银线飞架,一线牵东西。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长江黄河因此自西向东奔流不息。而一条条特高压直流就像大江大河,跨越数千里,自西向东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电力。5月8日,我国又一条西电东送能源大动脉——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正式竣工投产。这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确定实施的重大工程之一,也是全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外送项目,标志着我国“西电东送”再添一条电力外送“高速路”,绿电东送能力快速提升。
风光无限起长卷。项目投运后,甘肃的煤电、风电、光伏发电“打捆”送往山东,将满足山东约4%的年度用电需求。搭乘这条电力“高速公路”,只要0.003秒,甘肃发出的丰富电能就能传输到山东。从陇东塬上到齐鲁大地,一条蜿蜒千里、横亘东西的能源大通道,书写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值得一提的是,风光火储一体化项目,是将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火力发电和储能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能源供应模式。传统的新能源发电受天气影响较大,风电、光伏存在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而“风光火储一体化”模式通过火电调峰和储能调节,有效弥补了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该工程不仅输送清洁电力,还通过多能互补机制,增强电网的可靠性和灵活性,为山东乃至华北地区的电力供应提供更稳定的保障。
西源电力驱千里,点亮东方万盏灯。近年来,山东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加大技术变革力度,产业向新、向绿转变势头明显。一季度,山东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18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占工业用电量的12.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占第三产业用电量的5.9%。对目前的山东来说,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稳定、绿色的电力支撑。甘肃新能源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家“沙戈荒”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的重点地区,也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重要送端。“十五五”期间,甘肃将建成投运特高压外送通道5条,750千伏联络线达到26条,新能源装机规模预计达到1.3亿千瓦。甘肃是绿电资源大省,山东是能源消费大省,陇电入鲁实现了两省发展的优势互补。对山东而言,这一工程的意义远超电力供应本身。360亿千瓦时的年输电量,相当于山东每年可减少燃煤消耗约600万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1600万吨,为山东腾出更多本地能源结构调整空间。同时,通过引入低成本、高比例的新能源电力,山东高耗能产业的绿色转型成本将显著降低,为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提供清洁电力支撑。
电从海上来、风中来……齐鲁大地绿色电力加速汇聚。外电帮忙,还需自身努力,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在省内,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山东坚持全域统筹、海陆并进,加快推进胶东半岛核电、海上风电、鲁北风光储输一体化等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加速推进核、风、光、地热等多轮驱动的清洁能源供给体系。以风电为例,目前山东装机规模达2669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更是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并网量居全国第一,2024年装机规模居全国第三。海阳核电1、2号机组自投入商运以来,累计发出绿电超1200亿千瓦时,为山东绿电供应立下汗马功劳。今年,山东把深化能源转型改革列为10项重点改革任务之一,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成为重中之重。
千里银线跃山河,绿电奔涌向未来。当清洁能源通过特高压线路跨越山河,这条能源大动脉不仅输送着光明与动力,更照亮了绿色发展的未来图景,串联起区域协同发展的壮阔图景。(文/李想)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