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最后一片净土”,
拥有绝美景色的新西兰
常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也是很多中国游客的梦想目的地。
但你知道90年代的新西兰
究竟是怎样一副模样吗?
当时的社会和经济
又在发生怎样的巨变呢?
自上个世纪以来,
普通人之外,
新西兰更是成了全球超级富豪们
厌倦了纷争和纠葛、
功成身退的“后花园”。
著名奥斯卡获奖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更是公开表示:
他已在加入新西兰国籍的路上!
而且很快就要拿到!
偏居世界一隅的新西兰,
到底凭什么能获得
从游客到富豪的青睐呢?
今天,天维菌就带大家穿越回
30年前的新西兰
一探究竟吧!
对新西兰的喜爱
源自于90年代的造访
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电影制作人之一,《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大片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对新西兰热爱有加。
卡梅隆的新西兰情结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首次造访:“我初来乍到,对新西兰知之甚少,离开时却已经爱上了这个国家。”
他说:“这片美丽的土地不仅拥有令人屏息凝神的风景,但更让我着迷的是新西兰人那活力满溢的精神。我从未对任何一个地方有过如此强烈的归属感,而这个梦想从此珍藏在我心中,从未遗落。”
图源:谷歌地图
此外,他还在新西兰买下包括农场、奶牛场在内的多处资产。
之后,他不仅在新西兰拍摄了两部《阿凡达》续集,还与新西兰旅游局携手,和妻子Suzy Amis Cameron一起拍摄了宣传新西兰的绝美大片。
看视频
他为何坚持入籍新西兰?
据卫报的最新报道,卡梅隆直言“松了一口气”,因为他即将正式成为新西兰公民。
卫报形容卡梅隆的入籍,为“imminent 很快发生的”。
而且,相比加拿大,他更倾向于新西兰。
说到这里,你,
是否想知道90年代的新西兰
究竟是怎样的呢?
不变的,是
每日在太平洋的怀抱中,
新西兰迎来曙光的晨曦。
城市的灯火辉煌,
传统与现代交织共舞。
变化的,是
经济改革如潮水般涌来,
城市街头焕然一新,
天空塔高耸入云霄。
选举制度迎来历史性改革,
金融危机则是暗流涌动。
三十年前
新自由主义思想涌现
所谓新自由主义,是一种强调市场机制和自由竞争的经济与政治理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简单来说,它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推动私有化、自由贸易和资本流动,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方式。
新西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实施了一系列被称为“罗杰经济”(Rogernomics)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彻底改变了新西兰的经济结构和社会政策。
这些改革,由第四届新西兰工党政府的财政部长罗杰·道格拉斯(Roger Douglas)主导,随后在新西兰国家党执政期间继续深化。
所以,部分华人常说的“工党不懂经济”,也许并不正确。
罗杰经济的框架之下,新西兰进行了激进的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保障制度也“180度大转弯”。
原因很简单: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新西兰经济增长下降,通胀严重。
在1960年,新西兰人均GDP能在全球排前五名;到了80年代,新西兰就已经掉到了第36名。
1993年11月,新西兰国会选举制度,由简单多数制改为混合比例代表制。
这,就是很多华人所熟知的MMP(Mixed Member Proportional)。此后的1996年,第一次MMP制度下的大选举办。
改革,势在必行。
市场,成为导向。
高速发展 隐患暗藏!
作为南半球最高的独立建筑,新西兰天空塔是很多华人对长白云之乡的第一印象。
其高达328米,竣工于1997年,是奥克兰的地标——甚至,天空塔初次开放时,还有一段“魔性”的广告...
看视频
关注新西兰天维网视频号
超多精彩视频等你来!
它的背后,是新西兰经济与城市发展的雄心,也体现了技术创新与城市形象塑造的结合。
该项目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建设一座既能作为旅游景点,又能作为通信设施的高塔,以提升奥克兰的国际形象和吸引力。
1990年代初,新西兰正经历经济结构调整,新西兰政府鼓励私营部门投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
经历了1990年及1991年初的经济衰退后,新西兰已连续六年实现经济增长。从1991年年中衰退低谷到1996年9月,年均经济增长率达3.5%。
天空塔的建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启动的。
然而,1997年伴随着天空塔开幕的,是亚洲金融危机。
新西兰财政部二十多年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1997年后期至1998年间,主要亚洲贸易伙伴经济放缓,对新西兰的经济活动造成了冲击。
此外,1997/98年夏季新西兰大部分地区遭遇干旱。这些外部冲击发生时,新西兰经济本就处于放缓阶段,最终导致1998年上半年经济出现萎缩。
改革效果显现
经济活动回暖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亚洲市场(占出口30%)需求骤减,严重打击了乳制品、肉类、渔业、林业和铝行业。
新西兰旅游业亦受到重创,亚洲游客大幅减少。澳大利亚和欧洲游客数量上升,部分弥补了亚洲游客的损失。
尽管如此,新西兰财政部1999年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十几年的改革使新西兰经济比以往更具应对全球需求冲击的能力。
简单来说,
灵活的劳动力市场、
更少的贸易壁垒、
低通胀水平和自由运作的金融市场
都有助于缓解经济调整过程。
其中一个明显迹象是,在截至1998年12月的18个月中,纽币显著贬值。
纽币自1997年高点起大幅贬值20%,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出口价格下跌带来的影响。
货币政策框架的设定以及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帮助新西兰维持了汇率变动带来的竞争力优势。
此外,自1998年8月以来,利率也持续下降——在1998年12月时,利率为4.5%。
总结而言,货币政策放松、税收减免和政府支出增加,为1999年经济复苏创造了条件。
21世纪即将到来
回暖迹象出现
新西兰面临的挑战
依旧严峻:
外部需求不稳、
家庭债务高企、
结构性经常账户赤字等,
意味着复苏之路
可能较为缓慢且充满不确定性。
这,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呢?
1999年,海伦·克拉克领导的新西兰工党政府上台。她目睹了新西兰多年不见的快速经济增长:
新西兰制定了果敢的外交政策,更是成为了第一个和中国签署全面自由贸易协定的发达国家,新西兰 在经济增长、就业率和社会福利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对当下的新西兰来说,回看90年代末那段“至暗时刻”其实很有启发:
危机来临时,
市场灵活性是应对关键;
多元化市场布局
能有效降低对单一区域的依赖;
政策工具(如货币宽松)
与财政支出协调联动,
能起到快速“止痛”作用。
无论是当时的新西兰,
还是今天的你我,
也许都能从中找到一点
在风浪中前行的信心。
当然,三十年之后,
新西兰也逐渐面临
一些严峻的问题:
90年代以来
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新西兰总理Christopher Luxon在2025年国情咨文中表示,对许多新西兰人来说,眼下仍是艰难时期。
他说:“高通胀和高利率冲击着家庭预算,更广泛的经济影响导致了新西兰自1991年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没错,30年后的新西兰,
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不过,好消息是,
经济改善迹象已然显现:
工资增速已超过通胀、
食品价格涨幅放缓、
成本压力减轻、
利率持续下降,
新西兰央行预测
未来将进一步缓解。
在天维菌看来,
三十年不变的一些事物,
可能是无聊,
更可能是
不少人留在新西兰的初心。
这,是你爱的新西兰吗?
三十年来,
你心中的新西兰
拥抱了哪些锐变?
欢迎留言告诉天维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