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一段视频,拍的是在民政局门口。

只见画面上的那个办事窗口,人山人海,成双成对的男女排起了长队,有穿羽绒服的,戴鸭舌帽的,各种各样的人。



有网友评论说:“今天是什么好日子吗?怎么都在领证结婚啊?”

没想到发视频的用户说:“你看清楚墙上的字,离婚窗口,这里都是来离婚的。”

是的,闹了一场乌龙。



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但这其实不新鲜了,近几年,离婚人数一路飙升,根据民政部的数据;

2024年全国办理离婚登记的有262.1万对,而结婚登记人数,只有有610.6万对,是20年来的最低值。

当你问起离婚的理由时,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夫妻有一方失业、出轨、或者是感情不合、婆媳不睦等等;

当你问起不结婚的理由时,理由也多,什么房价、彩礼、生活压力等等。

但有个扎心的真相,很多人不愿意承认:年轻人不结婚,根本原因其实是因为父母。

你以为你在选择对象,其实你是在满足父母的条件清单。



曾有个热帖,一个女生发自己的相亲经历,她说,男生各方面都不错,彼此也挺聊得来,可一说到男方是独生子,她妈脸色就变了。

妈妈理由很简单:“独生子以后要养老公婆,太吃亏。”不是女儿觉得不行,是妈妈觉得不行。

女孩说了句很有代表性的话:“我以为是我在谈恋爱,后来发现,谈的是我妈。”

这不是个例。豆瓣上有个小组叫“父母皆祸害”,组里每天都有人分享:“我妈觉得他个子矮,配不上我。”

“我爸说他爸没文化,将来家教不好。”

甚至还有“你嫁远了,以后逢年过节谁陪我们吃饭?”

听着好像很合理,但背后其实是,婚姻不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在对赌。



父母干预如何毁掉婚姻自主权?

心理学里有个词叫“情感界限模糊”:

指的是原生家庭和个人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离感,父母的情绪、决定、价值观,深深地干涉孩子的人生决策。



说白了,你本来是想谈个恋爱结个婚,结果变成你爸妈在线操盘。

结婚前要谈房谈车,谈户口谈工资,还要算清楚彩礼能返多少、家电谁出,装修风格听谁的。一切都变成可量化、可谈判的条件。

父母也有很硬气的理由,他们把子女的婚姻看成人生KPI,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在完成任务”,反正也不知道父母在完成谁给的任务。

所以,当你学历高、长得好、工作稳定,那就该和一个配得上的结婚。你年纪到了,再挑就是挑剩下的。

甚至有父母直说:“你觉得不合适不要紧,合适的是条件。” 他们还说:“我们是过来人,懂得比你多。”

但问题是,他们懂得,是上个时代的经验。

而我们活在一个全新的婚姻逻辑里,现在的人越来越清楚一个事实:婚姻不能解决孤独,只会制造更大的孤独。

你见过最孤独的婚姻是什么样的?

有网友说:“每天都在同一屋檐下,但没有一句话能说到一起。饭是冷的,人是更冷的。”



也有一个词叫“干婚”,就是婚姻干巴巴的,没有爱,这个从现在的年轻人称谓就能看到;

他们不称呼对方为老公/老婆、爱人、亲爱的这样的词汇了,大部分人管自己的另一半叫做“室友”、“搭子”。



为什么变成了这样?

你不难发现,那些父母催婚最猛的家庭,恰恰父母自己婚姻并不幸福,常年吵架,彼此指责,但仍然觉得婚姻是必须的。

这就像什么?一个在沙漠里走了几十年没找到水的人,告诉你,“前面有绿洲,你快去”。但你低头看地图,那是一个废弃的采石场。

年轻人不愿意重复上一代的错误,他们想清楚了:

老一辈那个年代没有导航定位,走到哪儿算哪儿,可现在这个年代导航多发达,能实时查看路况,还是3D的。

所以前面是一条死路,为什么还要走呢?



比起走错路搭错车,年轻人选择不如晚点发车,甚至不发车。

很多人以为,不结婚是年轻人不负责任。但他们没看到的是,年轻人比谁都更清楚结婚的风险,更怕把婚姻当儿戏。

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进步了,年轻人不愿意把脱离婚姻本质的东西假装当成是婚姻。

他们渴望真实的婚姻,永远在探求真实的婚姻,这个社会会变好的,不好只是暂时性的。

所以,未来会不会有更多人结婚?也许会的,但前提是——他们是为爱结婚,不是为交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