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5月7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宣布,中美双方将在瑞士举行贸易会谈。这也是关税问题后中美首次正面谈话。

中方早在5月2日就表示,对特朗普传递的“谈判”信息正在评估。

而就在正式会谈之前,特朗普已经为此做了两手准备。



特朗普怕谈不成

即便特朗普对华态度一向很坚决,但就在4月9日美国正式生效所谓“对等关税”后,他就频繁放出消息称“中美已经在准备谈判了”,显然是不愿意轻易与中国“脱钩”。

自从美国关税壁垒落地以后,中美外贸订单下滑速度几乎是呈“断崖式”。

一周时间内,洛杉矶港货物吞吐量骤降6成,美国向中国出口大豆几乎是往年同时段的10%。



更重要的是,中美外贸订单还不只是减少这么简单。根据美国长滩港负责人的介绍,往年的4、5月份,一般是中美外贸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时期,相当于是美国进口商品的“金三银四”。

可今年美国港口的情况虽然不能用鸟不拉屎来形容,但最起码也是闲到没边,订单量几乎持平往年最寡淡的万圣节时期。



换句话来说,时间不等人,特朗普如果不及时作出调整,等过了这个时间段,即便他向中国企业抛出橄榄枝,想花高价从中国手里订货,也再也无法弥补已经失去的这些货运订单。

另外对跨国货运平台来说,由于美国对华关税上涨的影响,现阶段只有沃尔玛这些行业巨头肯花高价继续从中国进货,这就导致了从中国发往美国的集装箱货船很难装满,大大提高了货运平台的运输成本。



所以说,特朗普这次的关税战看似只影响中美正常贸易,可就像“蝴蝶效应”一样,一个未被装满的集装箱,到最后很可能就会引发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于特朗普现在的状态而言,这些事情都是应该想办法避免的。

结果特朗普并没有第一时间缓和态度,拿出应有的诚意与中方协商解决,而是一直拖到了现在。



这就导致了特朗普的145%关税直接压垮了美国制造业,令美国制造业的外贸订单跌落至2022年疫情封锁时期。

特朗普嘴上一直高呼“让美国再次伟大”,结果却导致了完全相反的结果。

因此对美国政府以及特朗普本人来说,对于中方这次同意与美方“接触”的积极态度必须要把握好。



如果“谈成”了那么一切安好,这一个月内亏损的货运订单还有机会弥补回来;可一旦谈不成,仅是美国西南部那些“红脖子”就会引发很多矛盾,届时势必会影响特朗普的中期选举。

我们都知道,不论是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还是普通人想在各自的小团体中多争取支持自己的人,争取“摇摆群体”的前提是保证自己的“基本盘”不受影响。

特朗普在会谈前夕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把纳瓦罗这个不稳定因素给踢出了谈判小组。其余以贝森特为代表的一批“温和派”,都有希望与中方一道促成这次和谈。



特朗普怕让步太明显

5月7日,就在美联储宣布维持利率的同时,特朗普就公开宣布“不会撤回或下调关税”。

特朗普不是明明想与中方“谈判”,为什么在会谈前夕又开始“放狠话”?这里面有两层含义。



第一是特朗普曾多次暗示,这次“谈判”是中方率先提出的。目的就是在中美会谈的同时,给自己在美国人心里留下“对华强硬”的形象,这也是历任美国总统一贯的套路。

第二个原因,就是美国财长贝森特曾明确表示过,中美会谈并不是为了达成某种协议,而是将这次关税对抗暂时降温,以保证中美贸易不会“脱钩”,从而让美国实现“公平交易”。



在美国很多人看来,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是本不该存在的。这些人对美国制造抱有太高的期待,以至于完全忽视了中国制造正逐渐取代美国制造地位的事实。

更何况在这次特朗普政府落地关税壁垒的同时,美国几乎切断了对很多国家的正常贸易,没有贸易往来自然就没有贸易逆差,可这样一来也就再度削减了美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存在感。



贝森特说希望与中方进行“公平贸易”,等于就是忽视了中方为国际经济作出的善举,仅仅是想扭转美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逆差。

特朗普习惯性地在会谈前“放狠话”,也更加说明他对这次“谈判”心里没底。倘若中方的态度和美方一样强硬,最终的结果大概率是无法达成一致的。

比起特朗普,中方就显得沉着冷静许多。



在贝森特宣布中美“谈判”的消息后,中方第一时间给予回应,没有逃避,并且还对会谈的细节进行了补充。

另一方面,在中美接触之前,央行的“十箭齐发”,也相当于是在保证市场的稳定性和流通性,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一些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中方的“两手准备”,和特朗普的表现相比起来就显得十分娴熟且底气十足。无论美方提出什么条件,中方都不会让步,更不会妥协。无论是接触还是“谈判”,中方都会维护好自身利益。

总之,这次“破冰”会谈虽然说是解决冲突的一个途径,但很多外媒都看到了特朗普的患得患失,因此并没有对此抱有很高的期待。

究其原因,还是美国沉迷于自己的“美国梦”,从而忽视了客观事实。中方已经给出了应有的善意和诚意,接下来该如何发展,就全看特朗普自己的态度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