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聆雨子】
“我们要让电影重新在美国拍摄!”
当特朗普以其标志性的语不惊人死不休风格,于5月4日在自家社媒上发出此句叫嚣时,海内外观众们惊觉,贸易战的销烟下,已把“为全人类造梦”的海纳百川营销了一个世纪的好莱坞,也终未逃脱充当保护主义炮灰的宿命。
特朗普认为,美国电影业迅速衰败的症结,在于“其他国家提供种种激励措施,吸引了我们的电影制作人和公司离开美国”,而该趋势背后,存在“有组织的行动”,且关乎国家安全、意识形态传播。作为应对,联邦政府拟对“在外国制作的电影”征收100%关税,倒逼电影产业的回流。
路透社相关报道截图
此番言论一旦生效为条文律令,势必对全球电影生态产生复杂深远的影响。《好莱坞报道》欧洲分社社长罗克斯伯勒即明确表示:“这真的会对这个行业产生灾难性的影响,我真的看不到任何积极方面。”美国商务部前官员的论调更加绝对和悲观:此举可能“杀死美国电影产业”。
但狂言总归是狂言,狂言的特点是,它往往没有细则条文、没有执行空间,也没有对后续因果的破坏性试验、估测、风险备案。
至于白宫方面,目前的官方表态是:尚未作出最终决定。就像特朗普一贯的首鼠两端、欺软怕硬一样,大约是还要看看风头、探探虚实,再拟出下一步走向。
所以,在为它担心或为它愤怒之前,不妨先想想它能否生效,以及它凭什么生效,不妨先看看它有多么儿戏,又有多么色厉内荏。
“自绝于世界”和“误伤友军”
且不说电影业在属性上归入“服务贸易”序列,与传统有形商品进出口情形不同,原则上并不适用关税的管理手段,也不说美国国体决定了征税主体并非特朗普政府而是各州政府,这种存在技术和法律障碍的操作,随时可能引发州与联邦之间的协调难题。
单从字面上看,这项“本土重振”计划已经显得逻辑漏洞百出:
显然,“外国制作”是一种过于模糊的表述,特朗普在情绪上头之余,大约对一部电影从立项到上线的一整个复杂流程要涉及多少环节全然缺乏了解,故而压根未曾确认这个“外国”元素的界定,到底是指向资金来源、拍摄地选择、导演与演员团队的血统国籍、还是公映地点和范围。
要知道,电影,乃至于以电影为代表的文娱产业,其全球化特性、国际合作取向,本乃大势所趋。好莱坞更是始终以先行者自居。
几十年来,好莱坞海外取景遍布欧洲、澳洲、亚洲乃至南美和非洲,其中“当地提供理想场景与风光、电影制造旅游和消费热潮、带火知名度”的双赢佳话,简直不胜枚举。
大名鼎鼎的《哈利波特》N部曲本就改编自英国作家罗琳所著小说,也就顺理成章在伦敦北郊运镜。如今,华纳影业已将此地改造成主题公园,几乎每个在书中和影片中留下深刻烙印的魔法奇幻场景,都被精心设计成必到景点。
新西兰南岛原先毫不起眼的小镇格林诺奇,则因《指环王》和《霍比特人》系列驰名寰宇。
此外,还有《星球大战》之于突尼斯、《冰雪奇缘》之于挪威、《古墓丽影》之于柬埔寨……
更不用说我们都很熟悉的中国国内案例:张家界和《阿凡达》、西塘古镇和《碟中谍3》、青城山和《功夫熊猫3》。
《阿凡达》里的悬浮山,灵感来自张家界
也有某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往事,比如恐怖片《人皮客栈》因为描述两个大学生去斯洛伐克买春、遭遇变态杀人狂的故事,使得斯洛伐克的旅游业一时遭遇重创。但即便如此,都能从反向看出,电影所能释放的跨境影响力。
正因如此,许多国家都会欢迎好莱坞剧组的进驻,且积极提供诚意和配套,拿出真金白银的经济优惠,詹姆斯•卡梅隆在新西兰创作《阿凡达2》时,该国政府就给了出品方最高40%的退税率,这种程度的开支节省让老爷子大喜过望,至今仍与夫人定居新西兰境内。
就在特朗普推出此条社媒之时,万众瞩目的《复仇者联盟5》正驻扎英国拍摄,环球公司的重头戏、诺兰的新片《奥德赛》也在希腊紧锣密鼓地工作,“沙丘”系列第三部刚准备于匈牙利开机……而已经定档今年暑期的《侏罗纪世界4》《神奇四侠:初露锋芒》与新版《超人》等,都存在异国拍摄元素,会不会被“追加处罚”,谁都说不好。
美国这样一个全球第一体量的文化内容生产输出国(而非文化内容进口国),电影理论上应该是美国最不需要、也最不该关门闭户的业态。
那么,这套看似“量身打造”的关税政策,作为特朗普上台后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的逻辑延伸,它与美国电影“出口转内销”的动态运作模式之间,那份强烈的“非兼容性”,显得格外扎眼。
与其说它在“保护”美国电影,倒不如说,它更精准地实现了“反杀”的回旋镖效应,一出手就严重挫伤了高度依赖海外制作环节的本土影业公司。
“公报私仇”和“雪上加霜”
何况,美国电影之所以热衷跨境生产外包,主要还是国内不断攀升的成本费用让其不堪重负——两年前的好莱坞,刚刚因为报酬和待遇问题,发生过16万人参与的大罢工。
出海,更像是好莱坞的自救。现在,自救之路,要被自己的总统给堵死。
即便美国电影从业者情愿接受洗脑和蛊惑,从此立志闭关锁国,又该如何面对本国日趋昂贵的人力、场地租金、设备报价的考验——相关报道显示,洛杉矶的影片配乐成本,比欧洲的维也纳高出三分之二——毕竟,没谁和钱有仇,一旦费用高企,连带效应或是被迫以偷工减料来降负,伤害影片质量,或是以推高票价来回本,伤害消费者利益,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
另一种选择很可能是,干脆“出去了不回来”——索性在海外建立完整生产线,以此获得“压根与关税不产生联系”的效果,这无疑,会加剧美国影视产业的空心化。
尤其那些资金投入原就较少的中小成本电影,不排除其放弃美国院线的可能,而此类作品又常常以实验性、先锋性、思想性的作者电影和文艺片居多,它们的整体退出,只会加剧大家对“美国电影等于无脑爆米花商业片”的标签印象,加剧美国文化的内部单一性。
那特朗普为何要与电影业过不去?
深层原因是,好莱坞在政治倾向上,素以左翼自由主义价值观为纲目,政治身份上更是被视作民主党的重要根据地,近年从竞选到当选,好莱坞影人、导演、影评人所构成的知识分子与艺术家群体,没少在媒体上、舆论上、甚至电影内容的暗喻和潜台词里,给尽特朗普讽刺挖苦。
基于此,你固然可以说特朗普此举怀有公报私仇、秋后算账、扒坟掘墓的小人嘴脸,却也可以预估,他又一头撞上了最不买账、最不甘被拿捏的硬茬。
一旦硬茬真的硬起来,出手反噬,又该如何应对?
不完全统计,单单一个加州,就由好莱坞贡献了60万个就业岗位。更何况,大数据模型估计,一旦被此政策伤及的其他国家也展开反制(如限制美片引进配额、向美国影片对等加税),可能威胁410万个岗位,且这类岗位还多为高薪岗位,直接威胁到美国社会的中坚力量。
目前欧盟、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均已传入风声,表示可能采取反击。不知欺软怕硬的特朗普,又会怎样评估这一轮四面楚歌。
受损的何止是经济?好莱坞从来都是美国最看重的国家软实力载体,是美国梦与所谓“普世价值观”的承载者与鼓吹手,是美国文化输出世界、对全球民众产生吸引和诱惑的核心介质平台,一旦好莱坞与美国政府翻脸,大大削弱的只能是美国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考虑到这些年好莱坞大片屡屡受挫于海外市场(比如在中国内地就频繁遇冷),今年的奥斯卡更是被戏称为史上质量最低、几乎降级为“美国自娱自乐的内部活动”,特朗普几近于上赶着雪上加霜。
202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作品
“他们该做啥”和“我们能做啥”
美国电影业衰退的主因,第一,是自身制作品格、水准、质量的下降,导致品牌号召力今不如昔,曾经迷信“好莱坞=好电影”的观众纷纷用脚投票、主动流失,尤其在我们所置身的亚洲市场,中国、印度、韩国,都早早完成了票房份额的本土化逆转;第二,是流媒体等新兴媒介的竞争,以及新一代观众的信息接收形态和文化娱乐形态转变,有习惯进电影院的人越来越少,更多休闲娱乐时间被短视频和手游一类新选择所接管。
从第一点来看,更好、更多、更积极地向全人类敞开怀抱,才是好莱坞的自救之源,说穿了,现如今的形势,与其说是全世界需要美国电影,不如说是美国电影需要全世界。
从第二点来看,既然“电影的日薄西山、夕阳媒体化”是普遍现象,那它就构成了全球电影人的共同挑战,而非“全球VS美国”的零和游戏、非此即彼的博弈争霸,越是电影的危机时刻,越该同舟共济、取长补短、一起在拯救和复兴这门艺术的征途上共克时艰,妄想以固步自封、抱残守缺,维持住可怜兮兮的一点资源与空间,绝对是鼠目寸光的短视。
退一万步说,就算要启动经济调控杠杆,也该在降低制作成本、优化税收激励、改善经营环境、提高从业者收入以催化创作积极性等内生性改革上下功夫,而非依赖关税大棒的一锤子买卖来“杀敌不到一千、自损远超八百”。
最后聊一下大家也许最关心的部分:此事对中国,尤其是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我的结论是:几乎没有影响。
原因很简单,虽然走出国门、讲好中国故事肯定是中国电影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业的远景目标,但在当前,中国电影的主票仓仍在国内,再者,近年因为中美关系的特殊变化,也极少再有美资电影剧组来中国拍片,也就是说,“准备销入美国的中国电影”和“有中国参与制作的美国电影”数量都偏少,故而,这政策的打击面里,基本不包含中国,它基本只是美国的内斗。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中美之间存有竞争关系,那美国的内斗,按常理来讲,是不是能在客观上,为中国提供机会呢?
倒不是说“美国电影会变得更差更没人看,那么国产电影愈发高枕无忧、不管拍成啥样都不愁卖不出去”——这是比烂心态,是真正的没有赢家的伤诸己身。
关键在于,若好莱坞因为特朗普的添乱缩手缩脚,中国电影人能不能抓住这个空档?我们能不能去好莱坞撤离的地方发出自己的光彩和声音,去拓宽自身的市场和影响力、去建立自己的生产链与合作线?
事实上,2024年中国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华语电影节展,出口的中国电影上映记录遍布欧美、日韩、中东与非洲,也有不少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去别国外拍(包括《消失的她》《孤注一掷》以及《唐人街探案》系列……只不过这种海外拍摄的思路和方向还偏于单一,基本都是“把犯罪场景外挂到东南亚”),这都为更好地促进电影界互动、沟通行业议题、创造合作机会、实施联合项目、推动文明互鉴等,夯实了基础。
但这一切的究极前提,还是能否拿出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深入反映和传递中国社会风貌与人文精神的、精确捕捉时代脉动和全人类喜怒哀乐的优秀作品——电影,毕竟是一个靠内容说话的领域,最终考验的,不是谁更能像特朗普那样穷折腾,而是谁更能用故事,打动更大范围里的人心。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