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淮北市开展“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以来,帮扶范围扩大了,服务效率提升了,识别更精准、帮扶更快捷、服务更温暖,达到了“待遇不降低、财政可承受、经验可复制、未来可持续”的目标。“淮北经验”正被全国绝大部分试点省市借鉴。

“六大体系”筑牢困难群众返贫致贫防线

2023年5月,淮北市在全国率先开展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工作,并选取刘桥、临涣、宋疃3个镇深化试点。

针对多头监测,信息数据割裂;多头认定,基层负担加重;多头施策,政策资源浪费;多头评估,基层困于考核四方面的问题,淮北市聚焦标准、流程、资金、政策、信息、人员,探索建立了“六大体系”。

过去部门间“各自为战”转变为“协同作战”,从重复填写报表台账转变为“一件事、一张网、一张表”闭环工作流程,建立一次排查、一次申请、一次核对、一次审批工作机制,缩短了办理时限,提升了服务质效。

通过搭建连接民政、医保、教育等14个部门和26家银行金融机构的数据共享平台,建立覆盖农村人口的“集中排查、月度走访、监测预警”动态监测机制,推动低收入人口识别认定更加精准高效。

2024年以来,淮北市新认定农村低收入人口11884人,标注防止返贫监测对象1026人,进一步筑牢了困难群众返贫致贫防线,为困难群众送去实实在在的关怀与帮助。

因地制宜在实践中走出最优路径

刘桥、临涣、宋疃三镇,因地制宜开展“两项政策”衔接并轨深化试点,在实践中走出最优路径。

临涣镇用“铁脚板+大数据”推动监测体系规范建设,在双重驱动下促进了监测过程的高效性与准确性。同时,进一步完善退出机制。落实有劳动能力3次拒绝就业调减相应政策、年度复核和6个月渐退期政策,定期核查低收入人口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适用政策,确保低收入人口“应退尽退”,避免“养懒汉”现象。此外,统一服务窗口,开展村干代办、入户上门帮办,不断提升服务效能。

刘桥镇将改革前分属两个部门的14个办理环节精简整合为申请、受理、核对、评议、调查、确认、公示等7个步骤,审批时长缩短至15个工作日以内。得益于这一改革,渠沟镇何某只需一次申请,很快便完成低收入人口认定,家庭经济压力有所缓解。

宋疃镇打造“低收入人口服务联盟”,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多元帮扶格局,12个村级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低收入人口预留约10%的临时就业岗位。

“两项政策”衔接并轨根据掌握的救助人群和救助需求,主动匹配救助政策,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刘桥镇王某因家庭变故生活困难,该镇低收入人口救助服务中心第一时间协调社会组织向其捐赠了救助金并为其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同时,学校给予他儿子教育资助,他自己也获得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

“淮北经验”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安徽智慧

推进“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是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的重要探索实践。

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创新,淮北率先蹚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路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安徽智慧。

2024年5月,民政部社会救助司专门安排在淮北召开全国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监测工作座谈会,推广介绍淮北经验。目前,全国有8个地级市、185个县(市、区)开展试点,淮北市的试点实施方案被全国绝大部分试点省市借鉴。

前不久,全省“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工作推进会在淮北召开,省民政厅厅长余向东充分肯定了淮北先行先试探索出的经验做法,要求15个市20个县(市、区)借鉴淮北经验,深化衔接并轨改革试点。

改革创新永无止境。淮北市将持续提高“两项政策”衔接并轨改革的广度和深度,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让精准帮扶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绘就民生新画卷。(记者 檀美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