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前夕,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安顺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陈芙蓉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陈芙蓉同志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见证了她28年如一日坚守检察事业的忠诚与担当。从公诉席上的铿锵玫瑰到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战线的守护者,这位女检察官用行动诠释着“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深刻内涵。
扫黑除恶一线的“铁娘子”
“法律监督是检察官的天职。”从检28年,陈芙蓉的职业生涯始终与“硬核”较量相伴。从书记员到副检察长,她在公诉岗位上一路成长。
讨论案件梳理线索
在陈芙蓉办理案件中最具挑战性的当属39人涉黑案件。回想起办理这起涉黑案件时的情景,陈芙蓉记忆犹新:“当时,作为专案组里唯一的女性,压力特别大,但我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面对堆积如山的卷宗,她和同事们日夜奋战,逐一梳理线索。
说起那段日夜攻坚的日子,书记员小林告诉记者:“陈检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凌晨3点,有次我送材料时,看见她靠在椅子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阅卷笔录。”
这起案件涉案人员多、时间跨度大、证据分散,侦办难度极高。陈芙蓉带领团队从海量银行流水中发现蛛丝马迹,最终锁定关键证据。
庭审现场
庭审当天,陈芙蓉身着检察服端坐在公诉席上,面对被告人的当庭翻供,她从容翻开证据册:“请法庭注意,2018年7月12日的银行流水显示......”整整8小时的庭审中,她用23组证据链织就严密的指控网络,最终39名被告人全部认罪伏法。
28年来,从一名书记员成长为分管刑事检察的副检察长,陈芙蓉始终保持着对案件的敏锐嗅觉。她常说:“每办结一个案件,就为社会多清除一块毒瘤。”
精益求精的“办案工匠”
走进陈芙蓉的办公室,最引人注目的不是满墙的荣誉证书,而是书架上那几十本办案笔记。翻开其中一本,密密麻麻的批注、五颜六色的标签,记录着她对每起案件的思考。
在安顺检察系统,陈芙蓉有个响当当的称号——“案件质量守门员”。翻开她的办案记录,2000余件案件零错诉、零漏诉的背后,是无数个精益求精的细节。
“陈检办案就像做外科手术。”同事们这样评价。在办理王某等34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时,面对1.2亿元的资金缺口,她带着团队用一个月时间绘制出“资金流向树状图”,每个节点都标注着银行凭证编号。“就像拼图一样,少一片都拼不出完整的真相。”她对年轻检察官说。
2021年,在办理一起跨境电信诈骗案时,主犯聘请的辩护律师当庭提出“证据合法性”质疑。陈芙蓉不慌不忙打开电子示证系统,一段段同步录音录像清晰呈现讯问过程:“我们在侦查阶段已对17名嫌疑人进行全程录音,现在播放第三组询问记录......”这场持续3天的庭审,被省检察院作为“智慧公诉”典型案例写入工作报告。
陈芙蓉的同事回忆:有次为了核实一个证人证言,她顶着40℃高温走访,蹲在田埂上和老乡聊了2小时,最后鞋上沾满了泥巴,却笑着说“这才是最真实的证据。”这种扎根一线的工作作风,让她经办的案件成为“铁案”代名词。
未成年人的“法治引路人”
“陈妈妈,我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了!”2023年夏天,一封带着油墨香的信件寄到检察院。看着信中曾经的涉案少年小宇如今的蜕变,陈芙蓉眼眶湿润。这是她推动建立的“附条件不起诉+临界预防”机制结出的硕果之一。
2016年,当陈芙蓉第一次走进少管所时,一个眼神充满敌意的少年让她心头一震。“这些孩子不是天生的坏人,只是缺少正确的引导。”她暗下决心要改变现状。在她的推动下,安顺建成全省首个“沉浸式”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占地2000平方米的展厅里,VR模拟法庭、全息投影案例剧场等科技元素一应俱全。每逢周末,总能看到她带着检察官们为参观的孩子们讲解:“这个沙盘演示的是校园欺凌的法律后果,大家看这些真实案例......”
为了让法治教育更接地气,陈芙蓉牵头编写《检察官姐姐的普法日记》,用漫画形式解读未成年人保护法。在一次乡村小学普法课上,她注意到留守未成年人小琴躲在角落,下课后特意留下来和她折纸谈心。小琴在作文中写道:“陈检察官折的纸鹤里,藏着会发光的法律种子。”
陈芙蓉为参观贵州省人民检察院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安顺)的孩子们讲解法律知识
在她的努力下,安顺未检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24年,她凭借在“八五”普法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被司法部、全国普法办授予“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个人,再次为她的检察生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青丝到华发,从公诉席到未检岗,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初心。正如她在获奖感言中所说:“检察事业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只要心中有光,脚下就有力量。”谈及此次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陈芙蓉表示,未来,将继续坚守检察初心,为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