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香也怕巷子深。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文旅宣传上持续用力,带火了文旅市场,不少“宝藏小城”开始出圈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旅部门、文旅干部、文旅从业者加入“整活”队伍中,各种花式“卷”引得网民津津乐道。
然而,近期一些地方的个别文旅宣传,特别是基层干部的“花式整活”却让人大跌眼镜、哭笑不得。比如,在一个认证为村干部的视频账号中,两位“男演员”面带娇羞,口中喊“宝”,有时来个“公主抱”,有时一个背起另一个,以扭捏的姿态出镜;有的在田间地头跳着别扭的舞蹈,以逗网友一乐……对此,有人觉得这种宣传“接地气”;也有人认为这是用力过猛、方向走偏,有庸俗化与媚俗化之嫌。
基层干部走进田间地头,融入文旅场景,为地方发展“吆喝”的初衷固然值得肯定。但“出圈”不能“出格”,活泼不能失态。一方面,以夸张动作吸引眼球,借低俗剧情收割流量,在短期内或许可以收割一波关注,但长远来看,已然透支了文旅的“里子”,大众记住的并不是山水之美、人文之韵,而是令人尴尬的“名场面”,有损一个地方的形象。另一方面,过度聚焦“干部出镜”,而忽视了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只会使“出圈”热潮陷入“昙花一现”的困境,最终“流量”难以转化为“留量”。
文旅宣传的本质是文化价值的传递,而非猎奇表演的秀场。新疆伊犁因“局长策马”走红,核心是广袤雪原与民族风情的自然流露;沈阳于洪区副局长用“英语+东北话”圈粉,背后是地域文化与现代表达的巧妙融合……地方文旅的核心竞争力,藏在“人无我有”的文化基因里,体现在对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上。
地方文旅宣传要摆脱庸俗化的路径依赖,就得少些博出位的“秀下限”,多些价值深耕的“慢火细煨”。各地不能只盯着文化符号的“形”,更要解码它的内核,如非遗匠人活化传承技艺、创意团队重构叙事逻辑等,将地域文化转化为可共鸣的情感符号。让文脉说话,让历史活起来,在形式表达上展现出审美的高度,在互动传播上彰显出价值引领的温度,方能从“流量快餐”转向“精神硬菜”,避免“网红变网黑”的尴尬。
基层干部应是文化的“摆渡人”,而非噱头的“表演者”。辽宁北镇市文旅局局长头戴蓝头巾,向网友推荐沟帮子熏鸡、鸭梨等特产,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晋江和永安两地文旅局长化身“美食推荐官”,在展示特色美食的同时,还融合永安大腔戏等非遗表演,让游客量持续增长……这种基于专业能力和服务大局的创新,远比跟风尬舞更具持久生命。烹饪讲究的是火候恰到好处,文旅宣传亦是如此,既要放下身段接地气,更要挺直腰杆树正气;既要用网言网语聚人气,更要用乡音土话传真情,只有把握好分寸才能推出契合时代需求的精品。
发展文旅根本在服务于民、利民惠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旅游出行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文旅“卷”起来,不能只“卷”在宣传上,更要“卷”在服务上。云南全面推行“红黑榜”制度,进而推动旅游行业向规范化、品质化发展;四川三星堆凭借考古新发现持续火爆,背后是博物馆展陈水平的提升;淄博烧烤的出圈,离不开政府对食品安全、服务质量的全程护航。与其用夸张姿态“博眼球”,不如俯下身来打磨品质,通过持续创新旅游业态模式、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抓好旅游市场环境建设等方式,为文旅发展博得美誉度、好口碑。毕竟,游客追寻的从来不是“辣眼睛”的表演,而是值得回味的“诗与远方”。
文旅宣传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美丑”的标准虽然主观,但并非无迹可寻;“雅俗”的界线或许难分高下,却总有“低俗媚俗”的坑要避。文旅宣传只有“卷”在点子上,比山水之美,比人文之美,比服务之美,才能出新出彩,真正为地方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
(云视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云视网评,投稿邮箱yswyswp@126.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