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印度时间清晨,在一场引发极大关注的印巴边境对峙中,印度公共信息局首次宣布发动无人机打击行动,声称已成功摧毁巴基斯坦拉合尔地区的防空雷达系统。



该消息,随着印度多家媒体的同步报道,以及印度官方罕见高调地提及“可靠情报”来源,使得这次突袭成为舆论焦点。

据披露,事件发生在5月8日上午。印度方面首先强调,这次无人机袭击属于“对等反击”。

此前数小时,也就是当天凌晨,印度北部和西部多个军事目标据称遭到巴基斯坦方面主动攻击。



报复性突袭方式上,印度甩出了压箱底已久的以色列“哈洛普”(HAROP)巡飞弹攻击无人机。

资料显示,“哈洛普”具备自寻目标并打击高价值雷达与指挥系统的能力。印度自2009年耗资1亿美元采购10架后,绝少外露,此番属首次大规模亮相。

虽然印度宣称本次打击卓有成效,且涉及无人机数量不详,但巴基斯坦官方却始终未公开回应。



当日下午,巴方部分媒体披露所有入空的“哈洛普”无人机均被成功拦截,总计25架,无一逃脱,这些说法未能得到第三方证实。

但值得注意的是,巴基斯坦所用的主力防空装备为中国外贸版“红旗-16”中程防空导弹,其理论对类似巡飞弹的拦截率颇高。

实际上,2019年印巴冲突中也曾出现相关武器拦截纪录。



以拉合尔为代表的防空体系近年升级频繁,而对于其是否被彻底“打穿”,尚缺乏权威卫星图像或现场照片佐证。

这一点,也让印度此次战报中的胜利描述显得更加扑朔迷离。双方在重大突发事件后的新闻口径一贯强势且带有“心理战”意味,此次也未例外。

此外,印度选择启用成本较低的无人机密集袭扰,对巴基斯坦昂贵防空资源造成消耗,展现出明显战术转型。

长远来看,这种打法极有可能在未来印巴边境对抗中常态化。



业内分析认为,双方无人机对抗会加剧物理消耗,对两军情报、预警、电子干扰乃至后勤补给提出更高要求。

2024年以来,南亚局势起伏不断,但如此密集集中使用无人机群体攻击,尚属罕见。

整体看待本轮冲突,每一步实际进展都需结合相关各方官方动态和国际卫星数据进一步观察。



不难推断,无人机作为消耗战新利器,有望成为边界争端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对于安住周边安全局势的国家来说,通过梳理当前热点案例,不失为加快更新防御理念、完善空域控制系统的重要参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