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白云怡 李艾鑫】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布公报称,学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约瑟夫·奈于6日去世,享年88岁。据英国《金融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媒体报道,“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是国际关系领域最杰出的思想家和实践者之一。

奈1937年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1964年起在哈佛大学任教。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他曾两次进入美国政府工作。1994年至1995年,他在克林顿政府内担任国防部负责国际安全事务的助理部长。

“奈游走在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之间,这一经历使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运作机制有着独到的见解。”《金融时报》评论称。报道援引美国前高级情报官员和政策制定者韦德宁的话称,奈既能进行高度理论化的国际关系思考,又能将其转化为实际政策。

据肯尼迪政府学院创始院长艾利森称,奈最为自豪的是他曾通过双重途径为阻止核战争作出的贡献:既以学者身份担任“避免核战争”项目联合主席进行智力输出,又以官员角色在克林顿政府中付诸实践。

在学术方面,奈提出的最著名的概念是“软实力”。1990年,他在自己所著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中创造了“软实力”一词,用来描述国家所具有的除经济及军事力量外的第三方面实力,主要是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及民意等方面的影响力。至今“软实力”仍是国际关系专业教科书中必备的术语。他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约瑟夫·奈 资料图 图源:外媒

直至去世前不久,奈仍在积极评论国际事务。3月,他曾在两篇不同的评论文章中表示,美国新政府“不理解软实力”。他称,特朗普过于关注“搭便车”问题,“忘了开车对美国利益有益”。“即使在短期内,软实力也很重要。如果你对他人有吸引力,你就可以节省胡萝卜和棍棒。如果盟友认为你是友善且可信的,他们更容易被说服并跟随你的领导。”

奈也是美国对华接触战略的倡导者,他长期致力于中美两国加强合作,曾多次前往中国交流访问。他在其新著《软实力与中美竞合》中写道,不能用“新冷战”来界定美中关系。“美中应管理好双边关系,把握好竞争与合作的边界与平衡,在应对全球性挑战等方面开展合作。”

过去15年里,奈多次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在记者的印象中,奈思维敏捷,表达清晰,言辞理性,颇受中国学界的尊敬。在几次采访中,他都反复强调,美国应同中国接触,而非冲突和对抗。让《环球时报》记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北京时间2023年8月4日晚间对奈的视频专访。当时正值美国东部时间清晨,他不顾旅途劳累,欣然接受本报记者的远程连线采访,希望促进中美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记者仍记得,视频那头的奈声音低沉而温和,谈吐不疾不徐。谈及与中国的情缘,奈回忆道,他累计到访中国约20至25次。他坦言:“我没有精确统计过,但在(新冠)疫情前我常来中国。”

在上述视频采访中,奈一再强调:“中美两国非常不可能不小心地、跌跌撞撞地陷入战争。两国竞争还会继续,但我们不应忘记合作的重要价值。”据记者了解,直到去世前,奈的身影时常出现在中美交流第一线。

奈逝世后,美国前国务卿布林肯发文缅怀称:“他的一生堪称精彩。鲜有人能像他一样为我们的思想财富、对世界的理解以及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他是我以及许多人的朋友和导师。”《金融时报》认为,奈的离去正值美国面临亚洲问题专家日益稀缺的局面。“这一情况将(给美国)带来长期负面影响。”韦德宁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