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有风的地方》中许红豆吐槽自己足弓塌陷
厚底鞋的风潮,终终终于要过去了吗?
众所周知过去几年的网红鞋潮流中厚底鞋当道,洞洞鞋、雪地靴集体松糕底,老爹鞋宣传着“穿上立增3厘米”。
就连常规运动鞋的鞋底也在追求所谓踩屎感的道路上越做越厚,唯一的例外只有随着复古潮短暂翻红的德训鞋。
然而最近,厚底鞋的流行统治似乎被撕开了一个口子。
一款以薄底为特色的网红鞋开始被追捧,过去三个月内社交平台上的商品数涨了近四倍——
赤足鞋。
它号称是宽脚救星,最大的特点是鞋楦宽、鞋底又薄又软。
穿着它走路仿佛没穿,和在光脚走在木板上的脚感类似。
据说有助于改善让打工人们越发在意的足弓塌陷问题,已经被不少网友称为新晋通勤战靴。
via @小语出品工作室
01
穿了像没穿的赤足鞋
什么来头?
严格来说,赤足鞋还只能算是预备役版战靴,它目前在通勤地铁里的常见度还远远不及运动鞋,但线上热度却肉眼可见地水涨船高。
今年2月19日@精练GymSquare的观察稿件里,小红书上的赤足鞋产品数量还只有3万+件。
不到三个月,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11万。
许多打工人都在观望网上第一批尝鲜者对赤足鞋的反馈。
如果真如网上传的能缓解足弓塌陷、拇指外翻、腿型更直等等焦虑,那赤足鞋早就该被奉为神鞋了,真有这么玄乎吗?
赤足鞋的定义,是模拟人类光脚状态的鞋子。
前掌宽大、没有中底,穿它的时候每个脚趾头都能有舒张开be alone的权利,和彼此之间保持些许举例。
这么说吧,穿普通鞋子尴尬时脚趾抠地挖出的是一套三室一厅,穿赤足鞋时挖出的是五套联排别墅。
下面这张图直观展现赤足鞋与普通鞋的鞋型差异,它的前掌几乎是宽扇形。
赤足鞋的鞋底通常极薄、极软,许多甚至软到可以横向卷着团起来。
穿着它走指压板疼痛指数会和光脚走差不了太多,都能清楚感知到脚底凸起的形状。
普通鞋子的鞋底都会脚跟部位微高,有一定坡度,赤足鞋则追求贴合脚型的零落差,前脚掌后脚跟同一水平线。
所有设计化成一句话——一切为了模拟光脚脚感服务。
不少体验帖里描述,第一次穿上赤足鞋后走路的感受很奇特。
穿正常鞋子时通常只会觉得前脚掌是个整体,只有鞋子小了顶脚或者甲沟炎的时候才会注意到脚趾。
但现在突然意识到脚趾和手指一样,也有弯曲灵活的关节,走路时脚趾的存在感大大加强。
踏地时十根脚趾不自觉地向外张开,而且行进过程中脚趾会自然主动地扒地。
像在脚趾缝里打了羊胎素,整只脚展开了成了扁扁的平面。
走路时不再有老爹鞋那种踮脚感,而是踏踏实实地触地、紧贴地面。
有点像汤姆猫表哥们踏步的感觉,一步一个脚印。
不少人很喜欢这样的脚感,尤其是在家时就喜欢光脚跑的人群,觉得穿它走路更舒服。
脚感不飘忽有韧性,脚趾头们也很自由,不用像穿板鞋、运动鞋那样有序地默默蜷缩在一起。
宽脚星人更是爱它不用多言,痛斥市面上大部分鞋型都会在鞋头收窄,自己只有穿赤足鞋是完全不顶脚、闷脚的状态。
有网友第一次穿它通勤时觉得自己像霍比特人。
平常穿惯了追求显小、显窄的乐福鞋小单鞋,赤足鞋的鞋型相比它们更宽大,从上往下看就像霍比特人的倒三角形大宽脚。
“不确定它适不适合暴走,但久坐办公室穿它还挺舒服,像穿了个布面的全包拖鞋。”
此处霍比特人的联想其实还挺精准,理论上霍比特人前掌宽而厚实是因为他们光脚行走,脚底肌肉发达。
而这也是追捧赤足鞋的人群所追求的:
常年久站或久坐的打工人,觉得自己的脚底板已经“死了”,僵硬而不再灵活有力。
寄希望于穿赤足鞋、回归自然步态的方式,让脚底板得到锻炼,重新活过来。
02
打工人的脚上焦虑
带火赤足鞋
《去有风的地方》中,女主许红豆吐槽工作带给身体的伤害时着重提了两个身体部位。
一处是腰,抱怨工作不突出、业绩不突出,只有腰间盘突出。
另一处就是脚,她伸腿展示自己的足弓塌陷,说这是常年站着足弓都踩没了。
而在一则讨论长期穿赤足鞋脚型变化的帖子下,许多打工人不只焦虑足弓,还焦虑起了拇指外翻,也就是大脚趾底部的关节处向外偏斜。
许多人边刷帖子边给自己确诊,感慨终于找到了自己走远路更容易累或痛的原因。
即红框处的关节向外突出
足弓塌陷与拇外翻构成了年轻人足部焦虑的两大主力,一个让脚越发铁板一块,一个让关节突出、越发僵硬。
在不少打工人看来,它们正是脚底板死了、失去活力的象征。
而除却遗传与疾病因素,普通人招惹上这两个问题通常指向同一个原因——鞋子没穿对。
央视《生活提示》栏目做过实验,发现那些有一定厚度、追求踩屎感的软底鞋达不到足够的足部支撑效果。
长年累月地穿着可能会导致足弓塌陷,走路时间一长,没有支撑的足弓就又酸又疼。
太硬的厚底鞋也不行,会无法缓冲地面对下肢的冲击力,也不适合长期穿着。
至于拇指外翻,很多时候是高跟鞋或窄鞋的锅。
当鞋头太窄,脚趾无法正常扩展挤压在一起,对大脚趾的侧向压力增大,拇囊炎、拇外翻等问题便可能出现。
除了走路脚痛,足弓塌陷、拇外翻更让年轻人焦虑的是它们可能导致的体态改变问题。
由于发力方式改变、走路时身体其他部位相应产生调整与代偿,脚痛时身体也会采取避痛步态。
比如不少年轻人发现,自己穿多了厚底洞洞鞋雪地靴后,走路容易膝盖痛,不自觉地脚往里撇、小腿外翻。
猜测是因为这些鞋子脚部支撑有限、走路容易发力不稳。
这些足部焦虑一直存在,并随着近些年厚底鞋、窄版鞋的大范围长期流行不断积累,直到今年隐隐有爆发趋势。
薄底且宽、与厚底鞋几乎是反义词的赤足鞋由此走红,看似能成为足部焦虑的解药。
赤足鞋作为运动鞋领域内的小众功能性品类,过去常用于举重、瑜伽等运动中。
比如举重需要尽可能地脚部贴地来保持稳定、感受发力。
童鞋与老年鞋品类里也会有赤足鞋,老人小孩脚部力量不足,赤足鞋更利于他们锻炼脚部肌肉,避免错误的鞋底支撑。
电商平台里的赤足鞋通常与“深蹲”“硬拉”等健身运动词汇挂钩
赤足鞋在全球范围内大流行,还得追溯到2010年的一本畅销书《天生就会跑》(Born to Run)。
书中作者在跑步受伤后探访了墨西哥的塔拉乌马拉人,一个擅长耐力跑的民族。
通过模仿他们穿薄底鞋、回归前脚掌着地的跑法,改善了自己的伤痛。
书中“双脚的天然结构是规避运动损伤的最佳机制”观点广为流传,这让鞋底不足4毫米厚的薄底跑鞋大卖。
赤足鞋讨论中倘若有人晒出自己的倒三角脚型,都会被网友们集体夸赞“看起来有种坐地铁不用抓扶手的稳定感”。
羡慕地认为这才是自然、放松而有力的脚。
03
穿不穿网红鞋不重要
不削足适履才重要
理论上,赤足鞋的确利于改善足弓塌陷、拇指外翻的问题,因为它能帮助脚掌能力的锻炼,且够宽不挤脚趾。
但落在现实中,赤足鞋很难真正解决年轻人担心的足部问题。
首先,许多人穿赤足鞋都可能需要一个适应期,它虽然宽大但终究还是有一个固定的形状,未必与所有人的脚适配。
少数高脚背网友尝试赤足鞋就折戟了,赤足鞋的特点是扁平宽,脚背空间一般。
按倒三角自然脚型设计的赤足鞋,对许多足型已发生些许改变且固定了的成年人来说并不完全贴合。
因此可能出现某个位置感到卡脚、鞋面绷紧。
一些都市年轻人们穿着它暴走的过程中,反而理解了为什么多年来运动鞋休闲鞋的设计大趋势是选用有一定厚度的鞋底。
城市里大部分都是硬路面,穿赤足鞋走多了也容易脚疼,足弓力量不足的打工人更容易觉得路面硌脚。
“塔拉乌马拉人穿薄底鞋是适合在土地上跑,不是在水泥路上。”
网上那些穿赤足鞋改善了脚部状况的案例,更接近于彻底选择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需要长期穿赤足鞋,抛弃之前的习惯,逐步适应近乎光脚走路的脚感,以此获得脚部的完全自然放松。
有赤足鞋爱好者都表示长期穿鞋码都变大了一丢丢。
但对普通人而言,倘若没有运动健身、调整已确诊的脚部疾病等需求,其实没有必要深度改变自己的穿鞋习惯。
因为不少人的足部问题,可能没有焦虑程度严重。
足弓塌陷、拇指外翻等问题需要重视改善的前提,都是长期与强烈。
你如果没有长期固定穿某一类鞋子的偏好,且并没有强烈到出现日常生活中无法忽视的问题,那大可不必太忧虑。
毕竟大部分普通人的穿鞋习惯都是各种鞋混穿,轻微的拇外翻也很可能是遗传天生的,问题不大。
没有严重疾病表现的话,久站或久坐导致的那一点足弓力量减弱,在现实中的影响也许只是让你的立定跳远变短几厘米、旅游出游时的步数少1000。
此时相比于一双赤足鞋,更需要的是运动锻炼多走走;相比于穿某一类鞋,更需要的是因地适宜穿不同类型的鞋子。
真到影响生活的程度,求助对象也应该是医院骨科而不是淘宝店。
因此赤足鞋热度水涨船高的现象,或许更接近于年轻人又找到了一剂焦虑抚慰药。
希望通过买一双鞋子——一个负担不大的低门槛举动,来缓解长期存在的某个焦虑情绪。
又或者只是单纯的找个理由买双新鞋子让自己快乐一下,让装满厚底鞋的鞋柜多一些新成员,日常好薄厚更换着穿。
毕竟,谁会不想短暂地在城市里当一回光脚野人呢。
还是不用发疯的体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