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岗巴营杨合成营长
王吉友
杨合成营长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年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举手投足,却始终鲜活地跳跃在我的记忆深处,从未有一刻远离。他的离去,是那么突然,又是那么令人痛心疾首。英年早逝,67岁的生命戛然而止,肺癌与肝癌的双重折磨,无情地将他从我们身边夺走。而这病魔的根源,很大程度上与他在西藏高原那长达15年的戍边岁月紧密相连。那片神秘而又严酷的土地,见证了他的青春热血,也悄然埋下了病痛的种子。
他来自河南长葛县,1957年,在新中国蓬勃发展的浪潮中诞生。1975年,怀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军旅生涯的憧憬,他毅然投身绿色军营。仅仅三年之后,凭借着自身的努力与出色表现,他提干成为一名光荣的军官。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烽火燃起,他毫不犹豫地奔赴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立下战功。这段战火洗礼的经历,铸就了他坚毅果敢的性格,也成为他军旅生涯中熠熠生辉的篇章。
1980年9月,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我考入成都陆军学校。那时,我在地方学生队,而他在战斗骨干干部队。初见他时,他身着笔挺的干部服装,脚下一双锃亮的皮鞋,身姿挺拔,英气逼人。而我们,穿着朴素的战士服装,站在一旁,心中满是对他们的尊重与羡慕。那种来自战场的威严与荣耀,仿佛一层光环,围绕在他们身边,让我们这些初入军校的学员,心生敬仰。
两年之后,他率先毕业,奔赴西藏日喀则军分区边防五团,投身祖国最需要的边防一线。而我,在1983年10月,也踏上了这片神圣的土地,被分配到日喀则军分区边防二营——即岗巴营任排长。此时的他,已经成长为边防五团的一连之长。虽然我们身处不同的单位,但都坚守在海拔4700米以上的艰苦地区,为祖国的边防事业默默奉献。那片高寒缺氧的土地,条件极为艰苦,狂风肆虐,冰雪皑皑,但我们心中的信念,如同高原上的格桑花,坚韧而顽强。
1984年,西藏军区筹备八一大比武,这是一场展示军人风采与军事素养的盛会。边防五团积极响应,成立体工队,而军事素质过硬的杨合成,被委以体工队队长的重任。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集训工作中,精心组织,严格训练,期望带领队员们在比武中取得优异成绩。然而,命运却在此时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1984年入伍的河南偃师兵,在训练结束后去后勤部老乡处玩耍,一场意外突然降临。一个兵用汽油桶倒汽油清洗衣服油渍,而另一边,有人正用汽油炉子烧水,瞬间,汽油被引燃,火势迅速蔓延。由于当时气压的作用,门窗紧闭,外面的人虽奋力砸门窗救援,但屋内的六个兵还是因呼吸道严重烧伤,陷入生死危机。尽管军区总医院和分区八医院紧急派遣医生赶来救治,但在这海拔四千七百米、气候恶劣的边防五团团部,医疗条件终究有限,最终,四个年轻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这片土地上。这场悲剧,如同一把沉重的枷锁,套在了杨合成的身上。按照原计划,大比武结束后,他将由连长越级提为团副参谋长,可如今,因为这起事故他负有领导责任,不但晋升无望,反而被行政降为副连。命运的急转直下,并没有击垮他,他默默承受着这一切,依旧坚守在岗位上,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
1989年,机会再次降临,杨合成凭借着扎实的军事功底和出色的领导能力,调任岗巴营任副营长。两年后,他被提拔为营长,此时的我,在营部担任军务参谋,后来又到塔克逊二连任连长,从此,我们有了长达五年的上下级情谊。在这五年里,他于我而言,既是严厉的上级,又是贴心的兄长。他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处理上下级关系时的巧妙智慧,都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成为我学习的榜样。边防生活,单调而枯燥,没有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有的只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为了活跃气氛,我们时常举行打靶比赛,大家都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展现军人的豪情壮志。岗巴营,这片承载着光辉历史的土地,1965年12月,海拔5318米的查果拉哨所被国防部命名为“高原红色边防队”,江泽民主席在日喀则接见查果拉哨所官兵时,欣然题词:“雪山红旗,永放光彩”。2016年8月,我们的统帅签署中央军委命令,授予岗巴营“高原戍边模范营”称号。这份荣誉,是对所有在岗巴营奉献青春的官兵们的最高褒奖,也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人生,本就是一场聚散无常的旅程。1994年,我到岗巴营任政治副教导员,然而不久之后,杨营长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提升为日喀则军分区直工科科长。他在新的岗位上,同样干得有声有色,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与充分肯定。可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1995年8月,他前往岗巴边防站下工作组。由于在岗巴营担任营长期间,与岗巴边防站的人员往来密切,都是熟人。那时,部队里偷偷打麻将的现象时有发生,他也未能免俗,和几个熟人玩了几把麻将。这本是一次普通的娱乐活动,却成为他一生的遗憾。有人向上级反映了此事,半年多后,他再次被降职,调到亚东县人武部任后勤科长。而我,也在此时被提升为亚东县人武部军事科长,命运的丝线,再次将我们紧紧缠绕在一起。
亚东县,在西藏算是气候条件较为优越的地方。这里有茂密的原始森林,低海拔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亚东河穿城而过,人武部就坐落在河边。闲暇时光,我俩常常沿着亚东河漫步,河水潺潺流淌,仿佛在诉说着我们的心声。我们时常探讨古人所说的“命中若有总归有,命中没有莫强求”,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我们在彼此的交流中寻找慰藉,也更加坚定了对生活的信念。
1997年,他选择转业,回到了河南长葛,开启人生新的篇章。1998年,我也做出了人生的重要抉择,干部复员回到陕西渭南。回到地方后,虽然相隔甚远,但战友之间的情谊,如同陈酿的美酒,愈发醇厚。因战友儿子的婚礼,我们曾相聚两次,每一次重逢,都有说不完的话,回忆着往昔的峥嵘岁月,感慨着时光的飞逝。后来,杨合成营长和苏海河教导员、张文清副营长发起岗巴营战友在云南聚会。2023年八一,一百多名战友从五湖四海奔赴云南,共赴这场青春的约定。然而,他却因身体欠佳,未能如愿出席。我深知他的遗憾,于是,我代表他向到会的战友们问好,将他的思念与祝福,传递给每一位曾经并肩作战的兄弟。
如今,杨合成营长已经离开我们一年了。但他的身影,始终在我的生命中穿梭。他的坚韧、他的担当、他的情谊,都深深烙印在我的灵魂深处。在人生的长河中,他如同一座明亮的灯塔,为我指引方向;又似一股温暖的力量,给予我前行的勇气。他留下的,是永远也抹不去的战友爱、兄弟情,这份情谊,将伴随我一生,直到永远。
2025年5月1日夜于铜川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王吉友:1963年2月生,陕西蒲城人,大学文化程度,曾在西藏部队服役19年,少校军衔。退役后从事新闻工作24年,曾担任《西北信息报》社深度报道部主任。198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散文、小说作品刊发报纸、杂志和网络。出版有散文集《留着雪渍的脚印》。
作者:王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