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介绍位于喀琅施塔得“爱国者”公园乌斯季-罗加特卡西墙处的露天海军博物馆的系列文章。

在上一篇中,我们介绍了苏联海军的巡航导弹与水雷-鱼雷武器系统,而本篇第二部分将聚焦于超小型特种用途潜艇——907型“海神-1M”(Тритон-1М)号,该艇由“波浪”中央设计局(ЦКБ “Волна”)设计,服役于苏联海军战斗蛙人部队直到1980年代末。



1957年,苏联海军司令部向苏联国防部下属的相关科研机构下达任务,要求开发一系列新型特种潜航器,用于秘密运送战斗蛙人到指定区域并撤离,同时承担巡逻海军基地水域、侦察和破坏任务,以及海底和水下通信设施的调查等任务。



因此,1958年4月,列宁格勒的ЦКБ-50开始设计第一种此类载具的原型,该艇代号为“海神”。仅仅四个月后,同年8月,第一艘超小型潜艇原型艇便在里海开始了首次试验,一直持续到1959年初冬。



“海神”潜艇第一版的长度仅为5.5米,重量为750公斤,整体分为三个舱段。艇首和艇尾为密封舱,安装有蓄电池和其他设备,搭载一台2马力的发动机。中间为非密封舱,设有两名战斗蛙人的驾驶舱,配有封闭式呼吸器(呼吸循环系统)。

这些超小型潜艇既可在海军基地内独立行动,也可通过各类水面或陆上交通工具运往作战区域。然而,其航程仅为10海里,最大航速为2.5节。下潜深度完全取决于驾驶员(即战斗蛙人)的体能,因为他们位于非密封舱内。



在完成一系列成功的测试后,1960年“海神”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并配发苏联所有舰队的特种部队。这一版本的生产持续了4年,共建造了18艘,但没有一艘保存至今。



尽管第一代“海神”在训练和实战中表现尚可,1966年,苏联海军紧急救援部门下令“波浪”设计局开发新一代改进型——907型“海神-1M”以及更大更强的908型“海神-2”(我们将在下篇文章中介绍)。



两年后,设计局完成了“海神-1M”的草图设计。1970年夏末,技术图纸提交至列宁格勒新海军造船厂(Ново-Адмиралтейский завод),开始建造首艇。



两年后,1972年,首艇完成厂内及海试。同年底,“海神-1M”开始批量生产,并采用带有“В-”前缀但不连续编号的舷号系统。



到1973年夏中,苏联海军已接收首批两艘“海神-1M”。



新版的“特里同”(“海神-1M”)经过了现代化改进,比前一代型号短了半米,并在结构上有显著差异。其非密封式双人舱被移至艇艏,而密封电池舱则设在艇体中央,内部配备了更强劲的银锌电池——СЦ-300型,这使得潜艇可以在海底静止停留长达10天而不会电量耗尽。艇艉安装了新的、更强大的P32M型电动机,功率达4.6马力,使其最高航速可达6节,续航距离提升至35海里。

此外,新型“特里同”(海神-1M)还标配了МГВ-3型水声定位站、导航设备、航向自动控制器以及无线电通信设备。

在1972年至1980年间,共生产了32艘907工程的“特里同-1M”超小型潜艇,目前存世于各类博物馆中的数量已不足十艘。我们此前曾介绍过其中的一些,而如今我们的收藏又新增了一艘。



这艘保存得相当完好,驾驶舱内几乎所有仪器都还在。

因此这次拍摄了更多仪表盘的细节照片。







比如这里的电流表和电压表,用于显示蓄电池的电量;





舱内外的压力计;



氧气储量显示。在改进后的型号中,潜水员已可将呼吸装置直接接入潜艇本身的氧气系统。





总之这次我们对“特里同”进行了最为详尽的观察。



下一期我们将介绍它体型更大的兄弟——908工程的“特里同-2”(海神-2)超小型潜艇。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



感谢阅读,我们下次再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