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昌的吴女士近日发现微信钱包突然少了一万多元,追踪发现,竟是14岁女儿在直播间打赏主播所致。辛苦攒下的血汗钱说没就没了,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家庭问题?一起关注。
屯昌县屯城镇 居民 吴女士:我那微信里面(原本有)差不多两万,一万八,现在我看见(剩下)七千多块钱里面,没有人花钱干嘛没钱了,看见了没钱我叫她拿出去外面给人家看,我去问人家,人家说你女儿拿你手机给她手机转钱,转10700块钱。
吴女士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小花今年14岁,读初一,平时喜欢看手机直播。吴女士打开了小花的快手APP,发现4月29号、30号两天,有多笔快币充值,单笔金额大多为289元和298元,两天支出即达到了7655元。此外,小花的另外两个账号,也都在这两天当中有上千元的支出。面对妈妈的询问,小花坦诚,这些钱用来给主播送礼了。
吴女士的女儿 小花:(记者:送一次礼物要花多少钱)200多,跑车(礼物)(记者:是都刷给一个人吗)三个人,跟“仇人”打PK,PK当中刷礼物,他们那边就打不过,上不了票,就赢了,她(收到礼物)都会谢谢感谢,感谢和给我个管理员位置,(记者:管理员能有些什么权限呢,你也不知道当了管理员能做什么对吧)嗯。
小花告诉记者,4月29号晚上到30号凌晨3点前后,她在直播间里给进行PK的女主播刷了多次礼物。由于小花的两个账号未绑定手机号,在刷了超过1000元的礼物后被平台限制刷礼,她又切换到第三个账号继续刷礼物。记者采访时,这名主播账号并未开播,小花也没有对直播过程进行录屏。吴女士表示,孩子爸爸在小花3岁时去世,而她目前在一家粉汤店打零工,洗碗、煮粉汤,每个月收入1800元。微信账户里的一万多块钱,是她攒了整整一年的积蓄。小花之所以能使用妈妈微信账户里的钱,可能是无意中得知了密码。
屯昌县屯城镇 居民 吴女士:29号晚上我打给她(小花)姐姐200块钱坐车回来,我不懂她我叫她打,她看见我密码,晚上我睡着了,她拿我手机打我的钱给她。
小花说,5月1号,她在姐姐的帮助下,尝试向平台申请退款无果,但记者并未找到申请的相关记录。随后,记者致电快手客服热线,反映小花的充值情况,并了解未成年人充值退款的具体操作流程。工作人员表示,未查询到小花账号提交的退款申请记录。
快手未成年人退款专线 客服人员:未成年人这样一个充值肯定是不允许,去进行一个刷礼,如果有这样的情况我们会去按照平台的规则还有国家法律法规去核实退款的,我们这边没有核实到有退款的记录,这个申请没有提交上来,我们是有专门的未成年人退款渠道的,只是说需要提供一些监护人的材料,上传材料审核的时间是72小时,审核通过会以您收到私信计算的10个工作日到账银行卡,我们是都退的,全额退,因为快手非常重视这一类消费问题。
此外,平台方还表示,将会核实涉事主播在当天的直播过程中,是否存在诱导刷礼等行为。
快手未成年人退款专线 客服人员:主播如果存在诱导的一个行为的话,我这边也会帮您给我们审核的同事,让他去进行一个举报核实的,按照平台的规则严格去处理,我们会有审核的团队去回看她的直播内容的。
平台方面提醒,提交申请材料后,账号钱包会暂时冻结,账号将进入未成年人模式,对每日使用时长、直播评论、打赏、发布作品等功能将有相应限制。同时,需要家长对未成年人的账号做好监管,同一账号如再次产生消费,平台将不再受理该账号的未成年人退款申请。
(当“电子家人”攻城略地)
“妈妈不如徒弟好”?!
打赏背后情感缺口如何破
退款有了进展,但事件引发的思考远未停止。孩子为什么沉迷直播间?单亲家庭的亲子沟通又该如何破局?我们继续深挖这场“打赏风波”背后的亲子关系。
吴女士告诉记者,她和女儿目前租住在屯城镇一处瓦房内,生活条件一般,平时她也经常和小花强调,不能乱花钱。而小花说,自己观看直播最早可以追溯到小学三年级,到了六年级的时候,开始给主播刷礼物,不过金额不大,一年只刷了60块钱。而小花经常浏览的三个直播主播中,有两名是小花口中的“徒弟”,平时私信聊天也大多以宝宝、爱师相称,言辞恳切亲昵。主播常给小花发送“谢谢师傅这么宠我”、“谢谢你啦”、“想你的第五天”等问候。两相对比,小花和妈妈平日里的相处却充满了矛盾。
吴女士的女儿 小花:她不理解我的喜好,我干什么她都会骂我,我Cosplay第一次的时候我妈就开始骂我,打我有过,小时候从六年级打到初一,我小时候忍耐多了,忍不了,都会顶嘴的。
记者看到,小花的快手账号中,发布有她早先角色扮演参加漫展时的视频,家中布置也包含时下火热的手机游戏元素。小花认为,网络上的主播,和她有相似的兴趣爱好,还能提供满满的情绪价值,比起妈妈经常批评自己、给予负面反馈,更让她感受到温暖。
吴女士的女儿 小花:我给她送礼,感谢我的时候都会有宝宝两个字,她加我她也会返回礼物送我,她会送我一些游戏皮肤,她说她可能五一过之后有空会来海南找我玩,她顺便也会送我一些Cos服之类的。
而记者观察到,小花关注的一些账号主播,看上去很年轻。虽然在私聊内容中,这些主播并没有让小花刷礼物的明确表述,只是在PK时给小花私信截图,并称“对面好过分啊师傅”、“对面说打死我”,迫切表示需要小花进入直播间。对于这些,小花更是有求必应。
吴女士的女儿 小花:跟我徒弟关系好,她们都会关心我,我有时候就觉得我妈不如她们吧。
言谈间,小花的眼泪流了下来。听女儿说“自己不如网络主播”,吴女士心里百般不是滋味。采访中,记者也试图帮母女解开心结。
屯昌县屯城镇 居民 吴女士:我骂打她这个我不对,以后我不能(打骂),有什么就慢慢说,以后我不能打她不能骂她。回来要早吃饭。 (记者:当然我也要跟女儿说,妈妈是你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跟你关系最好的人,所以你要理解,你拿妈妈赚的钱去给你网上的朋友,妈妈是很伤心的,以后不能再这样了)
(当“电子家人”攻城略地)
家庭陪伴缺位催生“虚拟补偿”
“非评判陪伴”对抗“情绪绑架”
事实上,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直播、高额打赏主播并非个案,所引发的家庭矛盾也时有发生。手机屏幕里的主播为什么让孩子沉迷?动辄数百上千元的打赏背后藏着哪些“情感套路”?亲子冲突的背后,暴露出怎样的情感缺口?当孩子在直播间寻求“情绪价值”,家长该如何化解和引导?我们继续探讨。
针对未成年人沉迷直播等行为,记者进行了走访。一些家长表示,虽然知道孩子成天抱着手机,但实际上对于孩子所看的内容并不清楚。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反对孩子收看直播、打赏主播,却苦于不知如何疏导和劝解。
学生家长:其实你这个就是商业行为,你干嘛把小孩拉进去,过早的是吧。
学生家长:作业啥的都要手机,你说不给他吗?
同时,家长们也担忧,孩子沉迷网络直播、追捧主播,是否会对孩子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学生家长:很多人觉得这个太容易红了,太容易挣钱了,又影响下一代,很多人不想找工作,就到处的想去找个院子或者找个什么东西来吸引眼球,或者搞什么东西,我觉得这才是祸害下一代。
针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直播等案例,心理咨询师分析,问题的背后还是家庭中缺少陪伴。一些家长难以腾出时间陪伴孩子,忽略了孩子的情绪价值需求,青春期孩子很多看似无法理解的行为,其实就是在进行自我弥补。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贾晖: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是这些网络的主播弥补了这些孩子在情感上的一个需求,提供了这些孩子特别特别渴望的情绪价值。
青春期孩子的情绪价值,其实就是家庭和外界的一次“拔河”,家庭陪伴的缺失,往往更容易催生此类问题的发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贾晖:如果回到家里面就是批评,就是否定,就是打击,他可能就会向外求,向外求他在寻找和他有共同语言的群体,更能接纳他的群体的时候,他转而就被拉到那边去了。
心理咨询师建议,家长在回到家庭中后,就应当及时调整自身角色,每天花费半小时进行“非批判”式的陪伴,“放下嘴巴,戴上耳朵”,认真倾听孩子,不批判孩子的喜好,先建立信任纽带。比如问问孩子喜欢主播哪一点?引导孩子主动反思,而非粗暴禁止。同时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应当培养其正确的认知,网络主播的打赏,本质其实是通过情感的“裹挟”进行获利。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贾晖:青春期形成认同感是OK的,但是在网络中你所想要的,这个短暂的通过刷金钱,通过这些去获取的东西都是虚无的,因为你什么都得不到。
同时心理咨询师也建议,目前绝大多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配备了心理咨询,学校及社会应当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了解网络直播和打赏背后的商业本质,认清其中“套路”,避免陷入“情感绑架”,使家庭遭受损失。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贾晖:全员的老师都要有这样的意识,其实可以教孩子识别一些网络的这样一些“所谓的诈骗”。包括在我们反诈中心也有针对青少年,男孩女孩的一些宣传标语。
短评
破解“电子家人”依赖:构建现实陪伴与网络约束的双重亲情安全网
14岁女孩将母亲的血汗钱打赏给直播主播,这场看似荒诞的消费闹剧,实则是数字时代亲子关系危机的缩影。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主播用一声声亲昵的“想你”“宝宝”、假意的委屈示弱,精心编织出比现实更温暖的“电子家人”形象。而在现实生活中,单亲母亲为生计日夜奔波,与女儿之间只剩零星的指责与争吵,情感交流严重缺失。当现实家庭难以给予及时的陪伴与关怀,随时在线的“电子家人”便乘虚而入,悄然填补了女孩内心的情感缺口。要破解这一困局,需从三个层面筑牢防线:家庭层面,家长应重视“高质量陪伴”,将“禁止打赏”转化为亲子共同剖析主播话术的沟通契机;平台层面,可引入“情感消费冷静期”机制,对高频打赏的未成年人启动双向心理评估,为非理性消费按下暂停键;更重要的是,社会不应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不懂事的孩子”或“失职的家长”——这一现象背后,是整个社会情感系统在数字浪潮冲击下暴露出的深层问题。唯有强化现实世界的情感联结,同时加强对网络平台的规范监管,才能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界地带,编织出守护未成年人心灵的安全网络。
记者:贾云天、杨洋
编辑:黄露莎
审核:郑伟、孙殿洋
监制:孙帅
直播海南(ZBHN66810110)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