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五四运动被认为是中国近代一场彻底的民族觉醒?
因为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向死而生的关键时刻,五四运动担负起了它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感。
五四运动现场
一:从洋务到新文化运动
从1860年洋人从海上打来,中国开始了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一些精英阶层,比如说魏源,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等人,认为打不过洋人是因为技术不行,于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了洋务运动。到了1895年,经历了三十年洋务运动和同治中兴的中国居然惨败给了蕞尔小国的日本。于是又有人认为光学西方的技术不行,还得学西方的制度,比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光绪等人,他们想通过制度改革让中国成为一个像西方一样君主立宪的国家,于是就有了戊戌变法和清末的新政。
但是到了民国时期,袁世凯和张勋接二连三的复辟称帝,让一些人觉得不管是仿照欧洲的君主立宪制,还是学习美国的共和制,好像都不能让中国崛起。于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认为中国必须要打破传统的封建壁垒,拥抱民主与科学,通过白话文彻底改造国人的思想,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而五四运动刚好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不但转变了上层精英阶级的思想,还转变了中下层广大老百姓的思想,大多数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女性和青年等不同人开始主动参与、主动推动社会变革。以此为基础,才能有抗战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
新文化运动领袖
二:中国人为何对巴黎和会满怀期待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所谓的巴黎和会,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战胜国为了解决战后问题,重新制定国际秩序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由于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向欧洲派出了大量劳工,他们在战争前线挖战壕、修工事、埋尸体、扫地雷、运粮草、送给养等等。但凡战争所需,中国劳工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他们不但保证了协约国军队顺利作战,还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一战时的中国劳工
战后中国以战胜国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举国欢腾,全国放假三天来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在过去的80多年里,中国经历了太多挫折和不公平的对待,中国人积怨已久的民族情绪在这一刻瞬间释放开来,中国太需要一个历史契机来一雪前耻。包括陈独秀在内的知识分子都认为这次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而这句话几乎成了当时国人的口头禅。北大校长蔡元培也向群众演讲,讲述了《黑暗与光明的消长》。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之前提出了关于战后国际关系的14点公平、公正、公开的和平原则,强调各国一律平等,尊重弱小国的权利,废除秘密外交,建立国际联盟等。
蔡元培演讲《黑暗与光明的消长》
外交经验匮乏的中国人天真地对威尔逊的外交说辞深信不疑,大家对公理和正义充满期待,对于巴黎和会满怀希望,想通过这次会议彻底解决自鸦片战争以来遭遇到的所有不平等待遇。中国当时还列了一个要解决的问题的清单,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山东问题和二十一条问题。所谓的山东问题是一战期间日本出兵赶走了在山东青岛的德军,并把青岛据为己有,但由于在军事上打不过日本,中国想通过这次和会把青岛要回来。所谓的二十一条,就是指日本趁欧美列强在欧洲打仗,无暇东顾,在1915年强迫袁世凯政府签订的二十一条严重侵害中国主权,利益和内政的不平等条约,相当的丧权辱国,中国想通过这次和会也把这二十一条给废除。
二十一条最后文本
三:巴黎和会前的一盆冷水
但一战后的世界真的会像威尔逊所说的公平、公正、公开吗?民国政府兴致勃勃地派出了五位代表前往巴黎,但这五位代表到了巴黎之后就感觉被泼了一盆冷水,中国被告知列为三等国,只有两个会议席位,而英、法、美、意、日被列为一等国,各有五个席位。而且巴黎和会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由这五国各派2名代表组成的,对会议的内容有最终的裁决权。中国代表发现,同样是战胜国,原来也要被分为三六九等,这并不像当初说的公平、公正啊。
中国代表
其实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原则看上去是促进世界和平的“唯一”可行的计划,但不过只是好听的外交辞令。美国作为在一战中后来居上的强国,他想在战后当这个世界的老大,想要主导新的国际秩序。为了得到世界各国的支持,威尔逊嘴上打着主义的幌子拉拢人心,心里想的却是变相打压传统列强的勾当,他真正要迎合的是美国的国家利益。事已至此,中国也只能接受两个名额的现实,由五个代表轮流派出两人出席。
威尔逊
四: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巴黎和会在开始之后,中国代表感觉又被泼了第二盆冷水。他们发现这次和会解决不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所有不公平,只能解决对德战争期间的问题,中国能争取的除了废除德国和奥匈帝国跟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之外,剩下的就只是日本强加给中国的山东问题和二十一条问题。而山东问题恰好也是日本的底线。日本在一战中根本没去欧洲打仗,他们只是出兵赶跑了驻扎在中国青岛的德国军队,然后占领了青岛,所以日本人恬不知耻的把青岛当成了他们唯一的战利品。本来美国是偏向让日本把青岛归还给中国的,但在会议上却发生了意外。
巴黎和会
意大利首相因为欧洲阜姆地区的归属问题退出了巴黎和会,当初英法为了拉拢意大利加入协约国,许诺在战后将阜姆地区划拨给意大利,结果此次巴黎和会上英法食言了。日本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向美国施压,要是美国不答应日本的要求,他们也将退出巴黎和会。如果意大利和日本这两个强国都退出巴黎和会,那巴黎和会就可以宣布破产了。而美国是一定要确保巴黎和会成功举行,他要借此机会树立自己世界老大的位置,还要在此基础上组建国际联盟。美国总统威尔逊这时睁着眼睛做了一件昧着良心的事,他决定牺牲中国,选择向日本妥协,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巴黎和会日本代表团
五:五四运动的爆发与蔓延
消息传到国内,国人震怒。正所谓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巴黎和会让中国人看清了战后的国际秩序依然还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不存在什么公理战胜强权,巴黎和会也只不过就是大国之间的利益交换,中国人再次感受到了弱国无外交的巨大落差感。1919年5月4日,北京多所高校学生聚集起来,开始游行,并高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保我主权”,“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严罚曹汝霖、陆宗舆和章宗祥这三个亲日派“卖国贼”。
五四运动爆发了!学生们的游行队伍先是走到了东郊民巷向各国公使请愿,然后从东交民巷出来,来到赵家楼胡同的曹汝霖家,曹汝霖藏了起来没被发现,学生们一气之下一把火把曹宅给点了,痛打了逃跑时被发现的章宗祥,这就是五四期间的“火烧赵家楼”事件。随后军警赶来维持现场秩序,并逮捕了32名学生。不过这件事引起了各界人士对学生的关注和支持,纷纷抗议政府逮捕学生。这场学生运动开始越闹越大,有人在天安门金水桥南边挂起一副非常引人注目的对联: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
在接下来的一个礼拜,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等地的学生也纷纷罢课,成立联合会响应并支持北京的学生。到了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罢工,商人开始罢市来响应学生,抵制日货的声音也越来越大。面对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曹汝霖、陆宗舆和章宗祥被免职,总统徐世昌辞职。在巴黎的中国代表团没有出席6月28日在凡尔赛宫举行的对德签约仪式,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浪潮开始平复了下来。在三年后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通过和日本签订的《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成功收回了山东半岛主权和胶济铁路权益。
五四现场
六:一场思想革命的胜利果实
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高潮,打破了传统士绅和政府之间“文以载道”的旧式合作模式,学生和青年首次以一个独立的社会力量身份登上了政治舞台。它不但催生了自由主义,还发展了共产主义,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当我们回顾五四运动时,最直观的记忆莫过于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满腔热血、视死如归的精神面貌。他们愿意为国家前途舍生忘死,以实际行动回应时代的召唤。承前启后、救亡图存,成为历史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事实也证明,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用数十年的奋斗,交出了一份令人敬佩的时代答卷。也正是他们在百年前所点燃的那团爱国火焰,穿越时间的长河,成为后代青年最宝贵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