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群已经超过了5亿人,很多人关注退休养老金的高低究竟与哪些因素相关?细数起来方方面面有很多,最主要的还是以下八大因素:
第一,退休地的社平工资。
社平工资是养老金计算的一项核心因素,这主要是为了保障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的基本购买力。
按照计算公式,基础养老金部分,直接根据缴费年限、平均缴费指数,计算为一定比例的退休上年度社平工资。这种规则设计也是为了保障养老金购买力。
全国各个地方的,目前一些地方使用上年度全口径社平工资,也有一些地方使用标准越高一点的养老金计发基数。但是未来将全部合并到全口径社平工资。
2024年,全国各省份计算养老金使用的社平工资是6606元至12307元,差距还是很大的。
第二,累计缴费年限。
养老保险缴费计算的时候使用的是累计缴费年限,包括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缴费年限具体到月,每一个月都可以转化为0.0833年。
比如基础养老金计算公式中,缴费年限就是其中的一项因素。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缴费年限30年的基础养老金是15年的两倍。
第三,缴费基数。
参加养老保险,灵活就业人员每一年都要在当地规定的缴费基数上下限之间选择一个数值作为本人的缴费基数。单位职工是按照本人上年度月均工资来计算的。
缴费基数越高,缴纳的钱数越多,养老金也越高。这也是大家普遍接受的规则。
缴费基数直接影响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积累额度的高低,如果我们在同一时间选择4000元和2万元基础缴费,产生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也是5倍的差距。
第四,缴费指数。
缴费指数是一种转化为与社平工资挂钩的指数形式。毕竟缴费基数有可能体现不出我们当年缴费的水平情况。
比如说缴费基数3000元,拿到2000年左右就相当于300%的社平工资。但是拿到2020年,仅相当于60%的社平工资。如果是转化为缴费指数的话,对应的结果就是3和0.6,差距就非常明显了。
缴费指数是相对水平,国家也有效缩小了其待遇差距。在平均缴费指数0.6和3的情况下,一年缴费年限产生的对应的基础养老金是0.8%和2%的社平工资。
平均缴费指数,有的地方把中断缴费年限也计算了应缴费时间,目前全国比较复杂。
第五,退休年龄。
渐进式延迟退休从2025年开始落地,退休年龄也变得越来越灵活,不再是过去的固定50岁、55岁和60岁退休了。
不同的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不一样。一般来说,退休年龄越晚,计发月数越低。像50岁是195个月,55岁是170个月,60岁是139个月。至于推迟退休一两个月的计发月数,就不再是整数了,像55岁01个月是169.5个月。
第六,参加工作时间。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才建立了30年左右的时间,再早一点就是计划用工时代了。另外,建立养老保险制度,还有一定的过渡时间。
一般来说,只要在当地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由于缺少个人账户积累会有过渡性养老金。
第七,退休地的政策。
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实际上是各个地方自行确定的,比如说过渡性系数一般在1.0%~1.4%之间,具体计算公式各地也有所不同。所以各个地方的退休政策也很关键。
第八,退休地的养老金增长。
退休以后,每年养老金都会根据社平工资和物价增长情况而提高。不过,每一个省份的养老金增长方案是不一样的。比如相同养老金和缴费年限情况下,在吉林省增加的养老金,和北京市增加的养老金就有所不同。
总体来说,我国的养老金高低确实与诸多因素相关,希望随着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推进实施,未来能够真正的实现相同缴费,相同待遇,相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