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关爱抗战老兵重庆志愿者 邓果

王姐本名王颖,她女儿比我小6岁,

实际该叫她王阿姨。从2011年加入关爱抗战老兵重庆志愿者团队,我也跟着大家喊“王姐”。为了寻访抗战老兵,我曾经和她搭档跑遍了重庆主城,以及长寿,永川,合川,江津,忠县,梁平,垫江,潼南,铜梁,璧山,万州等区县。从城市到农村,次数算不清。这些印迹最终停在了2025年5月7日,疾病还是带走了她。

和大部分热心的老大姐一样,你很快能感受到她的和善。但要体会她是有菩萨心的人,需要一点时间,我用了15年。

引路人

2013年夏天,我第一次请王姐帮忙,因为被老兵杨光熹的抗战经历吸引:1941年底,他还是不满17岁的高二学生,自己背着家里从南川跑到綦江参军。1942年,他随中国远征军(66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亲历了这次惨败,也参与了1944年胜利的滇西大反攻。杨爷爷是参加过两次滇缅作战的稀有标本。我很想为他做详细记录,但曾经的“老运动员”经历,让老人非常谨慎,不愿意多谈。

王姐当时负责沙坪坝,大渡口,九龙坡区的老兵联络工作,她和老人很亲近。有了她的引荐,2013年7月17号,我第一次去家里拜访杨爷爷。他当时飞快地“背简历”,有些“点到即可”之意。我给老人讲解了口述记录的含义和具体方法,约定等整理了采访提纲再来。回家整理他的“简历”3000多字,翻了66军军史把提纲扩容到1.5万字,最终老人家接纳了我的诚意。

这次访问横跨了8个月,5次采访做得很扎实。66军在缅甸大撤退,杨爷爷沿着被炸断的铁路走回云南,从日军的追击中捡回一条命,以及之后他亲历的惠通桥爆破,很多翔实的亲历见闻被我挖掘到了。如果不是王姐的引荐,这些也就烟消云散了。

搭档永川

2020年1月3号,我接了永川农村老兵的联络工作,第一个任务就是送春节拜年物资。虽然人数不多只有6位,但王姐主动要带我去,因为他们分散在永川的金龙,仙龙,朱沱,何埂,三教镇的乡村。不仅散在永川的东南西北,还没一个村子顺路。农村老兵轮流在子女家住,这次去是一个村子,下次去未必。

幸好有王姐的细致,从哪段山路上去更近,谁家在村卫生所背后,谁家门前有个养鸭子的大水塘,谁家过了河就在竹林边,她都知道。导航在农村不好用,除了张嘴问人,记住这些细节更靠谱。早晨七点多,我在杨公桥接她,跑完永川回城里已经是晚上。没有她,我肯定完不成任务。之后的端午去永川送物资,有位老兵家属把家里的土鸡土鸭蛋塞给我,要带给王姐:“都是老百姓,你们也不容易。”

每年春节,端午,中秋和老兵的生日,我们都要固定回访。不同基金会和社会机构捐赠的节日礼金,生日礼金和物品,都有不同格式的回执单,物品清单,需要老兵或家属签字确认,需要2名或以上志愿者签字,并且留下走访的现场照片。

每走访一家,交回去十多页的文件表格是家常便饭。重庆寻访到的抗战老兵最多时有600多位,海量的文档和照片,都是王姐分类整理。账目公开透明,人财物经得起查验,对得起捐助人信任,一直是重庆团队享誉全国的金字招牌。王姐的毅力,专注和责任心,非常人能及,真正的“台前雄得起,幕后真英雄”。


难说再见

相识多年,少有和王姐的单独合影,大多是集体照。大家太熟了,从未想过会如此道别。我们的第一张合影是2011年6月18号,去江津拜访老兵陈怀礼。翻看这些照片,仿佛昨日重现。

2012年2月10号,我第一次去忠县拜访百岁老兵韩灿如,合影里的王姐还是年轻的模样。她笑嘻嘻地说:“从来没见你娃开那么快,小伙今天是真激动了”。为了见韩爷爷,平时两个半小时的车程,我只用了一小时50分钟。

我们常开玩笑,以后抱团养老,把志愿者的守望相助发挥到人生尽头。这个愿望在2025年被连续打破,先是长寿区的志愿者胖哥,他与脑溢血抗争了大半年,还是无力回天。3月下旬,接到通知说王姐病重,需要大家接龙帮忙,每周2次接送她去诊所。我们这才知道她2023年就确诊癌症,但是她谁也没说。

1月16号,我微信询问,她还说:“没啥,3月份请大家来吃饭。”3月30号,我第一次去接她。人已经瘦得脱相,但精气神还不错,她还记着:“五一之前要好起来,要参加5月10号的志愿者年会。” 4月12号再去,人又虚弱了很多。癌细胞的全身转移,让她出现了多处病理性骨折。我们小心翼翼抬她上下轮椅和汽车,她总说:“不痛,感觉挺好,还要请你们吃饭”。其实她挨着座椅,或躺或坐,表情会因为疼痛而扭曲,但她没有哼一声。

愿别来无恙

我加入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是因为从小喜欢军事历史。王姐不一样,她是天生的菩萨心。2008汶川大地震,她去灾区服务了很长时间。之后还多次重返四川,她一直关心牵挂一位受伤致残的少年。十多年以后,小伙立业成家,特意邀请王姐参加婚礼,早把她当成了亲人。

因为她的可敬可爱,北京,上海,云南的志愿者朋友都专程来重庆探视。大家都说:巧了,旅行顺道来看看王姐,这是我们多年的默契。

5月2号,王姐因为体况急剧下降被送往医院。医生惊讶她没怎么吃止痛药。问,就是不痛。

5月5号,熊熊姐在40多人的“王姐病情商量群”里召集大家去医院,团队特意为她定制了一座关爱抗战老兵16年的纪念奖杯,希望大家一起见证。我们明白,这是最后的告别。“如果身体允许,我想去年会,坐轮椅待二十分钟也行。” 那天,为了不让她难过不能参加年会,我们和她约定10号那天,用手机做直播给她看。在病房,大家笑着和她打招呼。出病房,个个泪流满面。

5月7日傍晚,听说王姐快不行了,我们十多个人赶到病房,看着她的心跳归零。有家人陪伴,有战友相送,一向乐呵呵的她,应该是开心离去。

没听说王姐要去寺庙礼佛,敬香,但她的慈悲心不只是为公益奉献,更不只照顾我们。她看不得别人受苦,不愿添麻烦。5月6号晚,我们抬她换病房的时候,她背部挨着的床单都汗湿了。问她,还是不痛。

我理解的大慈大悲,和蚂蚁搬家,蜜蜂筑巢一样。人和动物的互助互爱,都是一种天生的自然行为。我们王姐就是天生的菩萨心,发乎自然。

如今你离去,不必为了安慰大家再去强撑。痛,就说出来。

王姐安息,与你同行,是我们的荣幸。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一些图片,放在最后,留在记忆深处。最后一张,是2024年1月13号我们团队15年年会上,她抱病参加,依旧神采奕奕。那一次我们的主题是:“15年,不说再见!”没想到,还有三天,她心心念念的十六年年会要开了,她已经去到了另一个世界。

亲爱的王颖姐,我们永远记着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