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利部办公厅公布了2025年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浙江申报的天目溪海游溪壶源江芳村溪全部入选,数量位居全国首位。此前,浙江灵山港、浒溪、哒河溪、四都港、小安溪已成功入选。

接下来的2年建设期,此次申报入选的4个建设项目将争取到总计3.2亿元的中央资金,进一步助力“千万工程”向纵深推进,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真正让幸福河湖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劲引擎。

浙江入选建设项目

有哪些独特魅力

如何建设发展

一起了解↓↓

天目溪

天目溪位于杭州市临安区,主流长56公里,流域面积761平方公里。



项目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万物共生”“水文共生”“水旅共生”“水村共生”“水农共生”“水镇共生”6类幸福河湖共生场景,建设河流生态修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带、全龄层亲水运动示范廊道、全流域国际研学基地,塑造天目溪高辨识度水旅融合IP,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国样板。





项目效果图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治理河长26.02公里,闸坝生态流量泄放设施改造18座,堤岸生态化改造11.21公里,滩地生态修复5.90万平方米,水生生物保护与恢复106处,水文化和便民利民亲水设施12个,巡河亲水步道2.29公里。

海游溪

海游溪位于三门县、临海市,主流长52公里,流域面积461.2平方公里。



项目全面打造海港品鲜之旅、寻根红色之旅、佛教研学之旅、乡村风情之旅4条游线,9类亲水场景,实现多场景“亲水圈”,丰富“滨海鲜闲”体验,打造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项目效果图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治理河长23公里,河道水系连通2.1公里,堰坝生态流量泄放设施建设16座,堤岸生态化改造17.57公里,滩地生态修复7.03万平方米,新建提升水文化载体5处,沿河湖绿色廊道19公里,亲水便民设施36处,前端感知设施94处,无人机及机库5套。

壶源江

壶源江涉及浦江县、桐庐县、诸暨市、杭州市富阳区,主流长104公里,流域面积774平方公里。



项目借助壶源江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养生壶源”品牌IP,创建全国溪流钓示范基地,打造中国溪流钓之都,同时以四个“统一”强化壶源江流域治理管理,为跨区域流域治理管理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样板。





项目效果图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治理河长48.54公里,水系连通12.9公里,堤岸生态化改造54.96公里,堰坝生态流量泄放设施建设36座,滩地生态修复7.4万平方米,新建亲水节点28处,新增水文化载体9处,构建幸福数字壶源江“四张网”。

芳村溪

芳村溪位于常山县,主流长51公里,流域面积354平方公里。



项目通过系统治理打造“五共”场景,串联流域内一二三产业群,深化千万工程“生态经济转化”路径,拓展水农文林旅融合发展,促进水生态价值释放,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芳村溪样板”。





项目效果图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治理河长23.15公里,水系连通5.63公里,堤岸生态化改造34.10公里,疏浚5.44万立方米,堰坝生态流量泄放设施建设20座,水域空间修复2.12公里,滩地生态修复20.17万平方米,提升水文化载体共3处,便民利民亲水节点10处,智慧管护应用1项。



20多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迭代治水理念、治水方式,先后实施万里清水河道、“五水共治”、美丽河湖、幸福河湖等建设,持续推动河湖面貌精彩蝶变。



下一步,浙江将继续围绕“河安湖晏、水清鱼跃、岸绿景美、宜居宜业、人水和谐”目标,实施河湖系统治理,提升河湖管护能力,助力流域区域高质量发展,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动幸福河湖建设迈向新台阶。

防洪保安能力坚实可靠

通过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严格管控河湖行洪蓄洪空间,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生活秩序。

河湖生态面貌生机盎然

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现河湖水域岸线生态空间完整、生态系统稳固健康、生物多样性丰富多样。

临水人居环境可亲可近

构建多维度亲水宜居场景,统筹市政截污纳管、水源地保护修复、供水水厂管网改扩建等工程建设,一体化打造绿色河堤、生态岸线、休闲步道等便民服务设施。

河湖管理保护精准高效

健全河湖长效管护机制,加强“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建设,打造全方位、全天候、全要素的河湖智能化监管系统。

江河文化魅力充分彰显

深入挖掘河湖沿线的历史文化、民俗特色以及人文精神,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现江河历史变迁,让江河文化走进大众。

流域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因地制宜构建各具特色的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人民群众“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

来源:浙江水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