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闵行区教育局联合上海翰林匾额博物馆于2025年5月至6月开展“大思政课”建设之“匾额进校园”主题活动。活动通过匾额文化巡展、思政微课等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让博物馆走进校园,开启“行走的思政课”。
本次活动覆盖虹桥镇、新虹街道全部中小学,历时两个月,通过“1场开幕式+11校巡展+1场闭幕式”联动推进。5月7日,活动在虹桥小学启动,上海翰林匾额博物馆精选4方蕴含中华传统美德、历史名人故事的匾额进入校园巡展。活动期间,闵行区11所中小学将结合校本课程,由教师自主设计思政微课,引导学生从匾额的文字、书法、工艺中感悟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
启动仪式现场亮点频出,虹桥小学推出《拒绝诱惑 敬廉崇洁》和《匾额与老字号》示范微课,通过学生情景演绎、教师深度解读,展现匾额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哲思。“探访建筑之眼”实践成果同步亮相,学生分享老字号匾额调研故事, 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创新碰撞。
活动中,虹桥小学同学根据“四知堂”匾额,讲述了发生在1900年前汉太守“四知拒贿”的故事。匾额设计的“对称”理念与传统儒家文化中“执两用中”的哲学思想契合,体现了为人处世需兼顾全局、保持平衡的智慧。这一故事也因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曾被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在讲话中,并被收录于《习近平讲故事》开篇。
“匾额不仅是建筑装饰,更是跨越时空的德育课堂。”上海匾额博物馆馆长洪涛表示。此次活动精选的匾额或出自状元、宰相手笔,或铭刻上海历史印记,其工艺与文脉将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之窗,将思政小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课堂,力图通过触摸历史文物、参与实践探究,让匾额成为“行走的思政教材”,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厚植爱国情怀。
据悉,去年闵行区教育局发布《闵行区“大思政课”实践地图》,地图涵盖61个实践基地,串联起“总书记足迹”“科技强国”等主题线路,推动思政教育与区域资源深度结合,本次活动中的上海翰林匾额博物馆就是实践基地之一。
【上海匾额博物馆简介】
上海匾额博物馆以收集、研究、展示、传承匾额文化为己任,现收藏古代木制匾额1787方,最早为宋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最晚1954年。藏品分为文人匾、官宦匾、民国名人题匾、红色革命匾、家族堂号匾五大主题。
2004年,本馆与复旦大学合作成立全国首家匾额文化研究机构——复旦大学历史遗产研究中心匾额文化研究室;2005年10月,入驻朱家角阿婆茶楼,成为全国首家在旅游景区设立的 匾额展示厅;2006年6月,得到上海市文管会同意成立上海翰林匾额博物馆的批复,成为全国首家国家文物部门批准的匾额专题博物馆;2007年5月,匾额习俗被列为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本馆成为上海市级非遗保护单位;2010年,为上海世博会元首接待单位,其间共接待各国元首30多位;2021年7月,本馆在虹桥镇的支持下于上海老外街建成新馆,成为上海首个以匾额文化为主题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记者:王若曦
初审:方佳璐
复审:方雨斌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