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蹲在二环边啃馒头,盯着远处塔吊直叹气:“这城咋就长不大?”这话戳中多少石家庄人的心窝——当省会快60年,城市还在二环里打转。
有人拍桌子要拆三环改规划,说“把环线往外推,地盘大了才有奔头”;也有人直摆手,“光摊大饼有啥用?年轻人都留不住!
”数据明晃晃摆着:三环里486平方公里,快顶天津六个主城区,可GDP在京津冀拖后腿,18到35岁年轻人,每十个就走一个多。
这些年城市没少折腾,城发投靠贷款搞开发,西三教地价炒到9200元/平,房价飙到2万多,欠债却像滚雪球,窟窿越来越大。产业更是硬伤,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喊了多年,像样的龙头企业没几个,拿啥拴住年轻人的心?这边争议还没停,那边《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出炉了,“一核两极、两圈两廊”,要拉上衡水、邢台一起干,面积1.
6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32万。
可有人撇嘴:“都市圈画再大,自家底盘不硬气有啥用?你看合肥、苏州,哪个不是靠产业撑起来的?
”道路倒是在猛修,复兴大街、北三环市政化改造通车,南二环东延、裕翔街快速路也在搞,说是要拉开城市框架,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铺路。反对声还是此起彼伏:“修路花钱如流水,产业没起色,负债谁来扛?”你说说,这地儿咋就卡这儿了呢?
拆环扩城吧,怕成“空心城”;死守产业吧,城市空间又憋得慌。
前年3000多亿大项目上马,涵盖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地铁1到4号线修了136公里,可年轻人还是往外跑,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我瞅着啊,扩城和强产就像两条腿,缺了哪条都走不稳。光有大房子没人住,白搭;光有产业没地儿扩,也难。现在最关键的,是咋让两者拧成一股绳——扩城得带着产业走,建厂得跟着规划落,别让老百姓空欢喜。
但难就难在,先迈哪条腿?
支持扩城的盯着长远面子,力挺产业的揪住当下里子,两边都有道理,可城市发展等不起啊。
你看那二环的车水马龙,三环外的荒草地,再看看周边邯郸、保定的发展势头,石家庄真是到了岔路口。
留不住人的城市,就算修到十环又如何?能拴住人心的,从来不是钢筋水泥的圈子,而是能扎根的产业、能奔头的日子。
这场争论还在继续,可时间不等人。石家庄的未来,到底是“摊大饼”还是“强内核”?答案,或许藏在每一次规划落地的细节里,藏在每一家企业成长的脚步中。
但愿这一回,城市扩张和产业升级能真正手拉手,别让老百姓再为“城大还是业强”争破头——毕竟,谁不想自己的家乡,既有宽敞的马路,又有兴旺的厂子,年轻人不用背井离乡,日子越过越敞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