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某村村民的遭遇在网上激起千层浪:三年前以 “低价安装” 入户的天然气,突然被要求补缴 1850 元费用,不交钱就断气。这场纠纷,一下子就撕开了农村燃气市场的隐秘角落,让 “气化农村” 的美好愿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01

故事开始像一场温情的惠民剧。在 “清洁取暖” 政策推动下,燃气公司带着 “政府补贴”“低价安装” 的宣传走进村庄。工作人员拍着胸脯保证 “一次缴费,终身使用”,绝不会再收钱。村民们拆了土灶、卖了煤炉,掏出积蓄换来的却是三年后的 “账单”—— 初装费从 1000 元涨到 2850 元,涨幅近三倍。

这种 “先上车后补票” 的操作,哪里是缺德,分明是精心设计的骗局。有村民算了笔账:按当前价格,五年燃气费还不够补缴安装费。更荒诞的是,气卡每次只能充 100 元,想多充就得买保险;网上 30 元的自闭阀,到了燃气公司手里就变成 150 元;还有地方以 “安全检查” 为名,年年推销高价报警器,不买就断气。

02

燃气公司内部人士曾透露:“农村市场前期投入大,必须通过后期加价把成本捞回来,反正老百姓也没别的选择。” 这种底气,源于对用户 “生存刚需” 的精准拿捏。在一些地方,燃气公司甚至与基层干部勾结,形成 “气霸” 垄断。山东某村支书垄断燃气供应,一罐气比市场价高 40 元,村民偷买外气就遭打。

更令人痛心的是信任危机。江苏某村干部回忆,当年配合燃气公司入户时,没少给村民做工作,如今却被指着鼻子骂 “合起伙来骗老百姓”。这种信任崩塌,比管道隐患更可怕 —— 它让政策执行变了味,让基层治理失了信。

03

按理说,燃气安装费应实行政府指导价。但在一些地方,定价权被完全下放给企业,美其名曰 “市场化调整”。企业趁机拆分收费项目:今天收管道费,明天收阀门费,后天收检测费。更有甚者,将本应纳入配气成本的表具更换费、安检费单独列出,重复收费。

政策执行的 “肠梗阻” 同样触目惊心。根据《关于规范城镇燃气工程安装收费的指导意见》,燃气企业不得收取开口费、接驳费等费用,但现实中这些费用往往变换名目继续存在。某县市场监管局曾查处一起案件:燃气公司以 “通气费” 名义,向用户收取每户 500 元费用,涉及金额达 300 余万。

04

老百姓要的,不过是一碗热饭、一份踏实。可当 “吃饭” 这件最朴素的事,都要被资本算计,我们不得不追问:农村燃气工程,究竟是为了让少数人赚得盆满钵满,还是让多数人过得更好?

人间烟火气容不下资本的 “硝烟”。当燃气管道里流淌的不再是温暖,而是算计;当惠民工程变成 “割韭菜” 的工具,任何侥幸都将被老百姓的 “怒火” 吞噬。要知道,任何民生工程的底色,都是民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