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阿里员工去食堂吃饭,发现末位淘汰的大刀砍到了食堂的档口上,感叹上一次吃他们家的肥肠面竟是永别,希望A2的肠粉你可千万要挺住。
真想不到大厂的“末位淘汰”风气已经“卷”到内部餐厅档口了。只是不知道评判标准是什么?3.75(优秀)、3.5(良好)还是3.25(淘汰)。
(1)企业为什么喜欢搞“末位淘汰”?
任正非曾经在华为内部关于这个问题作过讲话:他认为淘汰掉一些落后的员工,有利于保护优秀员工,从而激活整个组织。
很多人从华为出走,主要是适应不了狼性文化,末位淘汰制度(绩效排名垫底的会被淘汰)。只有适应得了的人,才能在华为生存。
个人观点:末位淘汰其实是一种绩效考核的结果,既然有绩效考核那么打分权在谁手中,谁就能掌握员工的“生杀”大权。一般来说,具体操作就是上级领导给下属员工打分,这也延伸出作为下属最后的目标都变成怎么讨好领导,怎么避免不被边缘化成为领导的嫡系,怎么让自己的绩效更好看。每个员工从合作关系变为残酷的竞争关系,因为都想争夺头部绩效。
(2)盘点各家大厂的末位淘汰(绩效考核)。
字节:
字节的绩效一般分为E(优秀)、M(合格)、M-(不合格)。第一次拿M-并不会触发末位淘汰而被裁员,但如果连续两次拿到M-,就要注意了,大概率会被+1和Hr要求签pip的,基本上就是拿N+1走人了。
阿里:
阿里的绩效分为3.75、3.5+、3.5、3.5-、3.25(不合格)。一般来说,第一次拿到3.25后,有良心的领导会暗示你可以看外面的机会了,因为第一次拿了3.25之后,下一次再拿的概率就会增加。拿过两次3.25后HR会让你签订pip,有3个月的绩效改进期限。以上这些,只不过是延迟“毕业”,最后的结果还是N+1大礼包。
华为:
华为的绩效分为A、B+、B、C(不合格)。部门拿C的比例是5%,C就意味着打上不合格标签,这个标签除非下一年拿A,否则极大可能背到底,内部员工有个说法:1C毁3年。如果没在续签年还好,因为处在续签年的C伤害太大了,基本99.9%不续签。并且假如组织要优化,背指标,输送人才,那大概率就是拿C的了。相应的如果两次以上是C,逼你签绩效改进(PIP)。
腾讯:
鹅厂以前的绩效用1-5星来评比,其中1星就是妥妥的差评,5星则是大神专属。只不过现在改变原有的星级制度,改成了underperformance、good、outstanding这三档 ,对应原来的1星、3星、5星,一目了然,更加简单。
拼多多:
拼多多绩效分三档(2/7/1),这三档分别意味着前20%嫡系军,70%浑水摸鱼军,尾部10%倒霉蛋。
美团:
美团的绩效考核结果很简单,就三档,超出预期、符合预期、不符合预期。但是绩效评定过程很复杂,一个28宫格的对应表,年度表现从好到坏对应超出预期、达到预期、需要提升(不符合预期),有7个小维度。纵轴还有一个1-4分的潜力值得分,这样叠加之后就是28宫格的得分情况。
京东:
京东绩效分为A+、A、B+、B-、C,其中A+、A属于较高绩效,B+中间绩效,剩下的就比较低了,C很容易触发被裁。
总结:各家大厂的绩效方案大同小异,只不过对于优秀和不及格表达方式不同罢了。核心还是通过末位淘汰给员工带来压力,提升工作积极性。
(3)末位淘汰是违法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18号指导案例明确指出:劳动者在绩效考核中位居末位,并不等同于“不能胜任工作”,不属于企业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企业强行解除的,劳动者可以要求恢复劳动关系或要求支付违法解除赔偿金。
大厂一般在执行末尾淘汰,会按照N+1进行赔偿。小厂往往以末尾淘汰等理由逃避赔偿,这时候打工人可以主张自己的权益了。
(4)理想汽车直接给餐厅档口就餐人数进行排名。
对此,也有不少员工支持,理由:只能说食堂末位淘汰是有必要的。否则就像在学校食堂一样,承包给熟人亲戚什么的,难吃要死你还没有别的选择。
作者:大喇叭。编辑: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