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普林尼的资深读者:点击上方「火山口的普林尼」→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其他平台读者请关注公众号“火山口的普林尼”

近日,印度与巴基斯坦又因为克什米尔问题上大打出手,从巴基斯坦方面的声明来看,他们在战术上取得了不小的胜利——历经一个多小时的空中混战,打掉印军战机六架,其中三架是高价引进的法国“阵风”战机。巴基斯坦副总理达卡专门强调巴方完成这一壮举,使用的是中国制造的歼—10c战斗机。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在南亚上空威风无比,这些天军工航天的股票,也借着这波东风大涨了一波。


印度方面的回应就显得轻描淡写了,未直接说明自己的损失,但巴基斯坦也不是大获全胜,总理谢里夫表示,有20多人在印军的袭击中丧生。整体来看,双方在空战一波流之后,还算相对克制,没有演变成大规模地面冲突。


这次双方冲突的直接起因是:今年4月22日,武装分子在克什米尔帕哈尔加姆(Pahalgam)向游客开火,造成26人死亡,17人受伤,伤亡的人多为印度公民。一个名为“克什米尔抵抗运动”(Kashmir Resistance)的组织宣称对这次袭击负责负责。印度方面指责巴基斯坦支持“跨境恐怖主义”,巴基斯坦则予以否认。

随后印度开展了强硬的反击措施:驱逐相关外交人员,暂停履行《印度河水域条约》,停止向另一边的巴基斯坦居民供水,并且发动“辛杜尔军事行动”,以打击恐怖分子的名义,用导弹与战机对克什米尔的巴基斯坦控制区展开攻击,双方为此,爆发了激烈的空战。

其实吧,就克什米尔问题来说,打打停停那么多年了,也没有个结果,双方都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捞取足够的政治资本,一旦需要政绩或者转移国内矛盾,克什米尔立马变成被点燃的火药桶,边境线上的居民们立马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对于对于印巴两国政客来说,都是千年的狐狸万年的妖了,没必要玩啥聊斋。

说到克什米尔问题,就不得不追溯到印巴两国诞生的源头了。1947年,英国决定结束对英属印度的殖民统治,蒙巴顿勋爵走马上任,就任印度总督。开展与英属印度境内的多方势力谈判,力求达成协议,尽快实现印度的独立。最后,蒙巴顿等人决定根据民众的信仰划分,衍生出了今天的印度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是后来从巴基斯坦中分裂出来的)。前者以印度教信徒为主体居民,后者以伊斯兰教信徒为主体居民。尼赫鲁担任印度的首任领导人,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则成为了巴基斯坦国父。印巴两国建立之初,由于宗教与边境线划分等问题,许多居民要么被驱逐,要么自愿背井离乡,这一时间段里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无论是印度还是巴基斯坦,本质上都是殖民时代的产物。在18-20世纪英印统治时期,随着莫卧儿帝国中央的控制力下降,这片大陆上,分布着星罗棋布的王公,他们占山为王,各自为政,或选择与英国殖民者合作,或争取反抗。某种程度上说,从东印度公司的掌舵人到维多利亚女王,这些英国的统治者在统治者这片土地的过程中,渐渐地将这些王公整合到一起。现代民族主义与主权国家的概念,正是在这些王公贵族同英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在这片土地上如雨后春笋涌现。

克什米尔曾经就是一个典型的王公领地,1846年,英国人将克什米尔出售给一个印度教贵族多拉格家族,统治这里的人,被称为“大君”。但克什米尔的土邦居民以穆斯林为主,占比接近八成,统治阶层却是印度教信徒,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与阶级矛盾日益凸显。

而根据《蒙巴顿决议》中的第五条:王公国如果不选择独立,则有权自主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基于两个主要因素:地理相邻性和人民的意愿。看似公平的条款,却使得克什米尔地区成为了永不安宁的地区火药桶。时任克什米尔大君哈里·辛格在归属哪一方的抉择上略显犹豫,恰在此时,巴基斯坦方面支持的部落武装侵入克什米尔,大君担心就此失去控制权,便决定签署《加入书》,并入印度以换取印度方面的支持。

第一次印巴战争由此爆发,战争持续了一年,最终在联合国的调停下达成停火协议,并且在克什米尔地区划了一条控制线,印度控制约克什米尔三分之二地区,巴基斯坦控制约三分之一地区,从结果来看,印度方面占了一定的便宜。联合国提出通过举行全民公投的方式,决定该地区的归属,但双方都不愿意吐出到嘴里的肥肉,公投便没了下文,双方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克什米尔拉锯战。


1962年,中印战争中印度一败涂地,印度的国际威望与军事实力遭到沉重打击,至今以此为国耻。巴基斯坦方面便认为这是一个削弱印度的可乘之机,于三年后的1965年,派出士兵伪装成当地的武装人员发动袭击,号称“直布罗陀”行动,试图切断印度方面对克什米尔的控制,但由于未得到当地居民的响应,行动失败。印度方面发起大规模反击,双方在克什米尔与旁遮普边境爆发大规模冲突。最终在美苏双方的共同调节之下,双方达成停火协议,各自撤回战前边界。

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的印度,出于对苏联军援的需求,成为了苏联在南亚地区的重要盟友,而美国出于牵制苏联的目的,则对巴基斯坦进行了武装,并且给予装备和军事顾问团。幕后大佬一发话,两位小弟即使是血海深仇,那也得停手了。但经过这么一折腾,巴基斯坦方面渗透克什米尔的计划暴露无遗,印度方面担心夜长梦多,开始逐渐加强对克什米尔的控制。

1971年,双方由于东巴基斯坦(今天的孟加拉国)独立问题,爆发第三次战争。这次冲突本来与克什米尔地区无关,但双方军队依旧在克什米尔地区展开大规模的交火,这次战争的结果是东巴基斯坦在印度的支持下独立,建立孟加拉国,印度成为南亚的主导性力量,巴基斯坦则遭受耻辱性的失败,双方此消彼长。也正是这次惨痛失利之后,巴基斯坦开始加速发展核武器。


时间来到了20世纪末,1998年至1999年期间,印巴两国相继进行核实验,成为了公开的核武器国家。双方的军备竞赛前所未有的激烈,但同时也会更加克制、谨慎,毕竟没有哪个政客大蘑菇落在自己头上。1999年,巴基斯坦方面故技重施,再一次让陆军伪装成武装分子,试图切断印度通往拉达克的战略公路。印度方面发现以后,立马开展反击,巴基斯坦损失陆军4000余人,一开始巴方甚至不承认直接参与,后来面对无数证据,不得不承认是政府主导的军事行动。由于国际社会担战争规模扩大,演变成核战争,多方调停之下,印巴再次达成停战协议。这次冲突,被称为“卡吉尔战争”。

卡吉尔战争虽然平息了,但使得巴基斯坦的经济一落千丈,外交局势进一步恶化,国内政局也陷入了动荡,时任总理纳瓦兹·谢里夫被穆沙拉夫政变推翻,不过谢里夫家族作为巴基斯坦政坛的常青树,数年之后,纳瓦兹便卷土重来,如今的巴基斯坦总理,正是他的弟弟夏巴兹·谢里夫。

巴基斯坦有名义上的选举,但家族政治、军方干政以及地方分离主义加剧了其动荡与不稳定性,但无论是哪一方执政,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强硬立场,都不会改变。而从近十年的发展来看,印度方面的强硬立场,加剧了克什米尔地区的潜在动荡。莫迪政府向来以印度教民族主义作为核心政治立场,主张彻底消除克什米尔的特殊性,使其完全融入印度。莫迪政府将克什米尔地区同“国家安全”、“反恐”等议题挂钩,反对与巴方过度对话。除此之外,莫迪政府在2019年废除克什米尔自治地位,将其重组为中央直辖区,进一步激化了新德里中央同克什米尔地方主义者的矛盾,巴基斯坦方面自然也是非常不满。


说回这次冲突,对印度开火的组织到底和巴方有没有联系,事实真相根本不重要了。从历史上来看,伪装成地方武装,试图浑水摸鱼给印军来一个奇袭,对于巴基斯坦来说早就是轻车熟路。同样的,对于印度来说,将任何不幸遭遇归咎于死对头巴基斯坦并借机试图痛击对手,也是屡试不爽的招数了。看看近年来印度发生的袭击事件,在印度官方叙事中,都与巴基斯坦有直接联系,巴方嘛,试图撇清关系。

说直白一点吧,印度和巴基斯坦,就是娘胎里出来的死对头,双方恨不得拼个你死我活,干掉对方。但是,干掉对方是不可能的,理由也很简单:双方手里都有大蘑菇,这里有任何风吹草动,有话语权的大国必然下场调节。对于印度来说,该做的生意得做啊,婆罗门阶层还渴望润遍全世界,差不多得了,核弹真打到新德里,大家一起玩完也不是什么好事儿。对于巴基斯坦来说嘛,吞下大象无异于痴人说梦,时不时浑水摸鱼,能拿一点是一点,生存能够得到保障,就犯不着拼命。


但是,双方都需要在克什米尔地区获得一场胜利啊,不蒸馒头争口气,就是这么简单。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内部同仇敌忾,什么矛盾都可以解决了,胖揍了世仇死敌一顿,可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啊。这就是克什米尔的死结:双方都不会吐出嘴里的肥肉,也无法彻底征服对方,但都需要在这里刷点军功,长长脸。所以,不管哪个小虾米在这里做点什么激进的事情,印巴两国立马要互相扔导弹炸死几十号人才罢休,可怜的,倒霉的,永远都是生活在这些争议地区的普通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