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历史事件改写,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画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声明:作者专属原创文章,无授权转载搬运行为一律追究到底!
1977年,陈长江43岁,鬓角已微微泛白,但那双眼睛依旧透着山东汉子的坚韧与沉稳。
他站在769地下室的入口,抬头望了望阴沉的天空,低头整理了一下军装,迈步走下那条通往地下的长长甬道。
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土腥味,伴随着低沉的机器轰鸣,像是某种神秘的低语,提醒着他肩上的责任——守护毛主席的遗体。
这份工作,他干了整整一年,每一天都如钟表般规律,却也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陈长江出生在山东泰安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境贫寒,兄弟姐妹众多。
作为长子,他从小便挑起了家里的重担。
十几岁时,他便跟着父亲下地干活,锄地、播种、收割,样样拿得出手。
泰安的山风吹得他皮肤粗糙,手掌满是老茧,但也磨砺出他吃苦耐劳的性子。
村里人都说,这小子是个能吃苦的,干啥都能成。
20岁那年,陈长江应征入伍,告别了熟悉的村庄,背上行囊踏上了军旅之路。
部队的生活远比他想象的艰苦,但陈长江从不抱怨。
他被分配到后勤部门,负责搬运物资、修理装备。
别人嫌脏嫌累的活儿,他总是抢着干,干得又快又好。
连里的老兵都忍不住夸他:“这小子,踏实得像头老黄牛。”
一次部队拉练,队伍在山里迷了路,粮食补给断了。
眼看着全连饿得前胸贴后背,陈长江主动请缨,带着几个战友翻山越岭去寻找吃的。
他凭着小时候在山里摸爬滚打的经验,很快找到了一片野菜,还挖了些山芋。
回到营地,他和炊事班的战友一起,硬是用简陋的锅灶煮出了一锅热腾腾的野菜汤。
战士们捧着碗,喝得眼眶发红,连长拍着他的肩膀说:
“长江,你这手艺,关键时候救命啊!”
这次经历让陈长江在连里出了名。
不久后,他被调到炊事班,专门负责全连的伙食。
他干得更卖力了,总是变着法子让大家吃得饱、吃得好。
1960年,他因表现突出,被调往中央警卫团。
那时的中央警卫团是全军最精锐的部队之一,负责中南海的保卫工作,能进这支队伍的,都是百里挑一的好兵。
初到中央警卫团,陈长江被分配到站岗放哨的岗位。
站岗的日子枯燥而严格,站得时间长了,腿酸得像灌了铅,但他从不懈怠。
每次站岗,他都站得笔直,眼神锐利如鹰。
1962年的一天,他在中南海站岗时,远远看见毛主席从远处走来。
那一刻,他心跳加速,手心冒汗,却不敢多看一眼,只敢用余光偷偷瞥去。
毛主席的身影渐渐远去,陈长江却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能为毛主席站岗,是他这辈子最大的荣幸。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传来,举国悲痛。
陈长江所在的中央警卫团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一个小组,负责看守毛主席的遗体。
陈长江因其一贯的踏实作风,被选入这个小组,从此开始了他在769地下室的日子。
769地下室位于北京城郊的一处秘密设施,外表毫不起眼,内部却戒备森严。
这里存放着毛主席的水晶棺,周围环绕着精密的仪器,保持着恒定的温度和湿度。
陈长江和小组的十几名队员,每天的工作就是检查仪器、记录数据、擦拭设备,确保一切正常。
地下室的空气冰冷而凝重,灯光昏黄,时间仿佛被凝固在了这里。
陈长江的工作异常单调,但也容不得半点马虎。
每天清晨,他第一个走进地下室,仔细检查温湿度记录仪,确认数据无误后,再逐一检查水晶棺周围的设备。
擦拭设备时,他总是格外小心,生怕有一丝划痕。
队员们私下里议论,这活儿又累又无聊,干得再好也没人看见,时间长了难免有些抱怨。
陈长江却从不参与这些闲话,他总是低头干活,偶尔抬起头,只说一句:“干好活儿就行。”
地下室的日子像一潭死水,波澜不惊,但陈长江却从这份单调中找到了一种平静。
他觉得自己是在守护一种信仰,守护一个时代的象征。
每当他站在水晶棺前,看着那熟悉的面容,心里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力量,让他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1977年10月的一天傍晚,地下室里一如既往地安静,只有仪器发出的低鸣声。
陈长江刚擦完一台设备,正准备记录当天的温湿度数据,突然听到甬道里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他抬头一看,门口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汪东兴。
汪东兴是中央办公厅主任,也是毛主席遗体保护工作的直接负责人。
他的到来,让地下室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队员们纷纷放下手头的工作,站得笔直。
陈长江赶忙迎上前,敬了个礼:“首长好!”
汪东兴摆了摆手,示意大家放松。
他环视了一圈地下室,目光最终落在陈长江身上。
“陈长江,你过来。”他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陈长江心里一紧,快步走上前,低头等着指示。
汪东兴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缓缓开口:
“你们这支队伍,干得不错。尤其是你,陈长江,踏实,靠得住。”
“谢谢首长!”陈长江连忙回应,声音里透着几分激动。
他没想到汪东兴会点名表扬自己。
汪东兴顿了顿,目光变得更加深邃。“现在,有个重要任务要交给你们。
毛主席的遗体需要搬运到新的地点,具体时间和地点暂时保密。
这件事,事关重大,绝不能出半点差错。”
他停下来,盯着陈长江,“我决定,由你带队负责这次搬运任务。”
陈长江愣了一下,随即挺直了腰板,郑重回答:“是!保证完成任务!”
汪东兴点了点头,语气稍缓:
“好,我相信你。不过,这任务不简单,准备工作要做到万无一失。
有什么需要,直接向我汇报。”
说完,汪东兴又叮嘱了几句,便转身离开了。
地下室里恢复了安静,但陈长江的心里却掀起了波澜。
他知道,这次任务非同小可,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考验,也是对整个小组的考验。
接下来的几天,陈长江全身心投入到搬运任务的准备工作中。
他召集队员们开会,详细布置任务:检查搬运设备、清点人数、安排分工,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疏漏。
队员们虽然有些紧张,但看到陈长江沉稳的样子,也都放下心来,认真执行。
陈长江亲自检查了搬运所需的设备,包括固定水晶棺的螺丝、垫板和专用卡车。
他还反复确认了搬运路线,确保万无一失。
为了以防万一,他还准备了备用方案,比如额外配备了两名队员,以应对突发情况。
然而,搬运前一天,意外接踵而至。
先是负责清点设备的队员跑来报告,说螺丝和垫板的数量不够。
陈长江皱了皱眉,立即带人去库房核查,发现果然少了十几套关键部件。
他当机立断,联系后勤部门,连夜调来了新的螺丝和垫板。
刚解决完这个问题,又一个坏消息传来——卡车的轮胎不知为何瘪了气。
陈长江赶到车库一看,果然有两个轮胎气压不足。
他二话不说,带着几名队员动手更换轮胎。
好在车库里备有备胎,忙活了两个小时,总算把问题解决。
这一天的波折让队员们有些不安,有人私下嘀咕:
“这任务怎么这么不顺?”
陈长江听到了,却只是笑了笑,安慰大家:
“没事,小问题都解决了,大事肯定没问题。”
他嘴上说得轻松,心里却一点不敢放松。
晚上,他又独自检查了一遍所有设备和车辆,直到确认一切无误,才回到宿舍休息。
那一夜,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海里全是搬运的每一个细节。
搬运当天,天还没亮,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雾气。
陈长江早早起了床,穿上军装,带着队员们来到769地下室。
地下室的灯光依旧昏黄,水晶棺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安静而庄严。
陈长江深吸一口气,沉声对队员们说:
“弟兄们,今天是关键时刻,大家打起十二分精神,绝不能出差错。
咱们的任务,是为毛主席尽最后一份力!”
队员们齐声应道:“是!”
搬运开始前,陈长江再次检查了水晶棺的固定装置,确认螺丝和垫板都已安装到位。
他指挥队员们分成两组,一组负责抬棺,一组负责固定和检查。
所有人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抬起水晶棺,缓缓向外移动。
水晶棺沉重而冰冷,队员们的手都在微微颤抖,但步伐却异常稳健。
陈长江走在前面,眼睛一刻不离棺体,嘴里低声指挥:“慢点,稳住,注意左边……”
从地下室到卡车停放的地点,只有短短几十米的距离,但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终于,水晶棺被顺利抬上卡车,陈长江亲自检查了固定装置,确保棺体牢牢固定在车上。
卡车缓缓启动,沿着预定路线向目的地驶去。
陈长江坐在副驾驶位,目光始终锁定在后视镜里的水晶棺上。
沿途的路况复杂,有一段路甚至颠簸得厉害,但他一刻也不敢放松,随时提醒司机减速慢行。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驶,卡车终于抵达目的地——一处同样戒备森严的设施。
陈长江指挥队员们将水晶棺小心卸下,抬进指定房间,摆放在预先准备好的基座上。
整个过程有条不紊,没有一丝差错。
搬运任务完成后,队员们开始收拾设备,准备返程。
就在这时,汪东兴再次出现了。
他身着深色中山装,步伐沉稳,身后跟着几名工作人员。
陈长江连忙迎上前,敬礼道:“首长,任务已完成,请指示!”
汪东兴点了点头,走进房间,仔细查看了水晶棺的摆放情况。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每一名队员,最后停在陈长江身上。
“干得不错,辛苦了。”他的语气里带着几分赞许。
队员们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笑容。
汪东兴却没有马上离开,他看向陈长江,缓缓开口:
“陈长江,这次任务你带队干得很好,我很满意。不过,我还有个要求。”
陈长江一愣,心头涌起一股莫名的紧张。
他挺直了身子,恭敬地问道:“首长,请说。”
随后,汪东兴对陈长江提出了一个要求,而这个要求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