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充满生机、富有活力,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宝贵资源。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引导青年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投身文化强国建设。


▲2024年6月,在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格桑花宣讲团的小讲解员讲述红军长征故事。周宛霖 摄

打造有形载体,让文化脉络清晰可感。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打造具象化的有形载体,有助于增强青年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有形,主要是指具体的、能够被人通过感官感知到的、承载着特定信息或价值的物质形态。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一定抽象性,需要通过有形载体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以便青年更好地理解。这些有形载体包括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重现历史场景,如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场馆智能导览APP、线上展览与互动平台等,增强互动性与沉浸感;结合青年兴趣爱好,利用QQ、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知乎等网络平台,采用趣味性、互动性强的方式,吸引青年主动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在“四海同心”国风市集上,学生身着传统服饰参与活动。图片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

重视有感实践,使文化熏陶润物无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充满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充满信心,才能有坚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加强沉浸式有感实践,有助于引导青年坚定文化自信。有感,意味着要关注现实生活,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激发内心的触动、感受与领悟,是一种深度的情感反应,可以促使个体将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融入个人价值体系,实现文化传承。要结合青年成长规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青年提供稳定持久的精神滋养。如,在动漫、流行音乐、文创等青年感兴趣的文化产品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丰富拓展国潮国风的现代表达。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依据青年心理特点,开展社团活动、主题班团会教育等,丰富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体验,深刻感悟中华文化的底蕴,达到以文润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润泽效果。


▲ 西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宣讲团走进西昌。图片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

建立有效机制,为文化传承提供有力保障。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建立文化传承有效机制,有助于持续增强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效,是指能够达成预期目标或者产生预期效果,其目标具有较强的导向性,意味着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精准传承,意味着深入探寻其核心观念、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并使这些精髓得以传承与弘扬。建立常态化有效机制,有助于保障青年文化教育的持续性和连贯性,引导青年坚守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让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要建立完善教育协同机制、实践优化机制、支持保障机制、评价反馈机制等,健全统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结合“大思政课”教育,推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相互补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青年成长成才的各方面各环节。

【作者简介:王国新,新疆财经大学副校长;郭星星,新疆大学博士研究生。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2022VZJ013)阶段性成果。】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 |海宁 牛锐

制作 |石建杭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有用,点亮在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